羌族的风俗习惯(羌族有什么风俗)

前沿拓展:

羌族的风俗习惯

崇羊文化
北川古羌族是一个以养羊为主的畜牧民族,由于羊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北川羌族逐渐形成了对羊的崇拜
北川羌族先民在对羊崇拜过程中,逐渐将羊注入了人类特有的血缘和亲族的观念,羊开始显示出它从来没有过的神圣性,羊伴随着羌族人部落集团自身来源的传说、种的繁衍活动以及人们的社会组织和制度而发展起来,羊逐渐成为羌人氏族的标志和符号,继而演进到了一个
独特的崇拜时期——羊图腾崇拜阶段。
北川羌族自古以来对羊就有着特殊的感情。以羊祭山是古羌人的重大典礼,在一些羌人活动地区,羌民所供奉的神全是“羊身人面”,视羊为祖先。在一些羌族地区,还有用羊骨和羊毛线作占卜的习惯,以预测吉凶。羊图腾崇拜是羌族先民较普遍的一种崇拜形式,至今仍然在羌族聚居地存在有许多遗存,是羌族原始宗教信仰的一个重要内容。
搜山求雨
羌族信仰习俗。若遇天旱,人们便举行搜山仪式,祈求降雨。届时,禁止人们上山进行打猎、砍柴、挖药等活动,违者将受谴责或遭痛打。若仍不降雨,再到高山之巅举持祈雨仪式。
神林
羌族信仰习俗。羌族每个村寨的山后都有一片神树林,被视为山神之所在。神林禁止砍伐,也不能在其中放牧和割草,村寨定期进行化祭。
跳盔甲
羌族信仰习俗。又叫大葬舞。在为有功将士举行葬礼时跳。参加者一般为几人到十几人,头戴皮铠甲,手持兵器,先围成圈跳,接着形成两排对阵,兵器飞舞,铜钤叮当,吼声震天,表现死者作战时的威武气概。
化翳子
羌族信仰习俗。眼睛被植物枝叶擦伤或由其他原因引起不适、流泪,以及眼球内出现白色障碍物,俗称翳子,可请端公化解。
打油火
羌首长信仰习俗。当家中经常出现怪影或怪事时,须请端公举行此仪式驱邪。届时,端公将清油烧沸装于碗内,碗中放一把汤匙。同时,点燃火把,盛一碗冷水备用。舀一匙热油浇在火把上,然后向上面洒冷水,火把猛烈爆旺并劈啪作响,然后向上面洒冷水,火把猛烈爆旺并劈啪作响。端公手持火把在各间屋子里走一遍,最后来到门外。这样,邪魔便被驱逐出家门了。
踩铧头
羌族信仰习俗。当患肚痛、腹胀等疾病时,须请端公举行此仪式治病。一般情况下,端公将一铧头放在火塘中烧红,取出后淬一碗水给病人喝即可。遇病情严重者,须将病人平睡在床上或火塘旁,端公将烧红的铧头取出,赤脚踩上去跳舞,然后把脚踩在患者腹部,由下而上轻轻抚擦三次。
羊髀骨卜
羌族信仰习俗。由端公主持仪式,用以占卜运气、病因、行人祸福、一年吉凶、战争胜负等,所用羊髀骨须取自于用以祭祀的羊身上,一般在羊宰杀后烧煮前取骨。


羌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几乎男女老少都会跳羌族萨朗。羌族萨朗是典型的歌舞一体的少数民族艺术形式、中国羌族独有的代表性文化。

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丨羌族萨朗——用舞蹈传承古俗遗风

羌族萨朗主要盛行于汶川县、茂县、北川县。因地理环境、历史原因等,各地羌族萨朗各有不同。

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丨羌族萨朗——用舞蹈传承古俗遗风

1 汶川县羌族萨朗

“萨朗”是羌族在节日欢庆、婚丧嫁娶时跳的自娱性舞蹈,汶川地区称之为“席步蹉”,即羌语南部方言“喝酒歌舞”之意。“萨朗”由祭祀礼仪中的舞蹈衍变而来,经历了上千年的积淀与衍变,如今依然盛行于岷江上游广泛的南部方言地区,即以汶川县龙溪、绵虒、雁门等地为代表的羌族聚居区域。汶川县羌族萨朗已列入第二批四川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丨羌族萨朗——用舞蹈传承古俗遗风

“萨朗”的舞者人数不限,男女老幼均可加入。队形为男前女后,连臂围火塘或咂酒坛呈弧形而舞。男队第一人为领舞者,由善舞者担任。舞蹈开始时,男舞者先集体高歌第一乐句,女舞者复唱此句,如此交替一轮之后,由领舞者带领起舞。开始,多为拉手连臂而舞,继而放开手臂,甩手或搭肩而舞,舞队缓慢地向左右移动,最后又拉手连臂而舞,即告结束。

“羌族萨朗”内容丰富,包含歌颂美景、传递男女爱情以及象征性的礼俗仪式等,从不同角度,充分反映羌人的生活、习俗和社会风貌,舞步动态以及整体的舞蹈风格上,呈现出了鲜明的地域特色和质朴的上古遗风。

2 茂县羌族萨朗

羌语萨朗,又称“纳莎”、“苏德莎”,汉语为“跳起来,唱起来”之意,是羌族民间世代传承的歌舞艺术表现形式。每逢传统节日、欢庆丰收、重大聚会或婚丧嫁娶,萨朗必不可少。茂县羌族萨朗已列入第二批四川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丨羌族萨朗——用舞蹈传承古俗遗风

跳萨朗可在室内,也可在场院围篝火而舞,无乐器伴奏,以歌伴舞,有反映劳动的《任姆任》(推磨歌),歌颂丰收景象的《三三满山》,娱乐游戏的《月亮弯弯》以及表现男女爱情的《列苏索》,现存最古老的萨朗《朗吧朗吧》,是羌族具民族特色的歌舞。

由于地理环境、历史背景等因素的差异,各个地区的萨朗又各具特色。三龙乡的姑娘跳起《撒拉梅梅撒》时,小腿划圈非常灵活,身体转动轻益,而黑虎乡则出现“半蹲踏跳”和手臂较大幅度的摆动,在舞蹈风格上,较为粗犷。

“萨朗”集羌族歌、舞、服饰、习俗等于一体,保留了羌族狩猎、游牧、农耕等不同发展时期的古俗遗风和文化信息。

3 北川县羌族萨朗

“萨朗”是羌族最流行的载歌载舞艺术形式,羌语意为:“唱起来,摇起来”。“萨朗”音乐曲调欢快、流畅,节奏跳跃、明朗,歌词内容十分丰富。北川县羌族萨朗已列入第二批四川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丨羌族萨朗——用舞蹈传承古俗遗风

萨朗为自娱性舞蹈,舞者表演时所唱的歌曲内容广泛,词句丰富。跳“萨朗”时,男女分别各站成一排,围成圆圈。起舞前,男先女后轮唱一遍该舞的歌曲,然后,由一名男舞蹈能手领头,率领大家边歌边舞前进。节奏转快后,领舞者加快舞步,变换动作,或两脚交替重踏,或左右旋转,男女舞者随着他协调而跳,而且常常展开竞赛,气氛热烈。舞至高潮,男队高喊“呀喂”,女队即应声“学喂”作为结束。接着又换唱新曲,重新开始。

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丨羌族萨朗——用舞蹈传承古俗遗风

“羌族萨朗”表现出羌族人民积极向上、不畏艰险、拼搏的精神面貌,充分体现了羌族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羌族萨朗除了继续承载民族的传统,更发展成为现代人强身健体、愉悦身心、促进交流的重要手段和形式。

文章整理于四川省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汇编等(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编辑 | 梁红玉 排版 | 梁红玉

校对 | 刘 念 责编 | 韩晓冬

投稿邮箱:ichfysc@163.com

拓展知识:

羌族的风俗习惯

羌族有独特的风俗习惯。男女均穿麻布长衫,外套羊皮背心,包头帕,束腰带,着草履或勾尖绣花鞋。羌族妇女的衣服绣有花边,衣领上镶有一排梅花形图案的银饰。妇女尤喜戴耳环、手镯和银牌等饰物。男女腰系吊刀和皮制钱兜。群众的主食为玉米、小麦和马铃薯,喜饮自酿的酒和吸兰花烟。调味品有花椒、辣椒等。常见的吃饭是玉米粥内加菜。把青稞与小麦做成炒面,把猪肉块悬挂于梁,熏制成“猪膘”,随时取用。羌民的住屋呈方形、平顶,用石片、黄泥砌成,一般为三层,下层圈养牲畜,中层设卧室、锅庄和神龛,上层贮藏粮食、杂物。建国前羌族的家庭形式基本上是一夫一妻制的个体家庭,夫权很大,主宰家庭内外事务。盛行包办、买卖婚姻,择婚时有着严格的阶级界线。其他如姑舅表优先婚,新娘婚后一年以内多返居娘家,以及兄死弟娶其嫂,弟死兄纳弟妇等习惯也有保留。解放后,在婚姻制度方面的一些落后习俗,已经逐渐废除。丧葬分火葬、土葬和水葬。火葬为传统习俗。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家在公租房生活网》系信息发布平台,家在公租房生活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关注微信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296358331@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