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陶行知教育集读书心得(精选16篇)

【导语】2023陶行知教育集读书心得怎么写好?本文精选了16篇优秀的陶行知教育心得体会范文,都是标准的书写参考模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2023陶行知教育集读书心得,仅供参考,希望您能喜欢。目录第1篇2023陶行知教育集读书心得第2篇陶行知教育学心得感悟范文第3篇读陶行知教育名篇个人心得

【导语】2023陶行知教育集读书心得怎么写好?本文精选了16篇优秀的陶行知教育心得体会范文,都是标准的书写参考模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2023陶行知教育集读书心得,仅供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 目录
  • 第1篇2023陶行知教育集读书心得
    第2篇陶行知教育学心得感悟范文
    第3篇读陶行知教育名篇个人心得体会900字
    第4篇读陶行知教育专著心得体会
    第5篇教师读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心得体会
    第6篇陶行知教育思想学习心得体会
    第7篇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心得
    第8篇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心得体会
    第9篇陶行知教育名著心得体会
    第10篇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心得体会
    第11篇陶行知教育心得600字以上
    第12篇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心得体会
    第13篇陶行知的教育名篇心得体会2000字范文
    第14篇陶行知教育理论读书心得体会
    第15篇学习陶行知教育理论心得体会
    第16篇有关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心得体会范文

【第1篇】2023陶行知教育集读书心得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代最具有影响力的教育思想家,也是最具有批评精神和创造精神的教育开拓者。他博大的教育思想,求真的教育实践,行知合一的师德风范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从他的文集中可以学到教育的精髓。

陶行知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指出,“儿童的创造力是千千万万祖先,至少经过五十万年与环境适应斗争所获得而传下来之才能之精华。教育是要在儿童自身的基础上,过滤并运用环境的影响,以培养加强发挥这创造力,使他长得更有力量。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之工作”。作为一名小学老师,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怎样培养学生创造力呢?陶行知先生认为应该做好三个方面事情:一是需要有充分的营养,小孩的体力与心理都需要适当的营养。二是需要建立最基础的良好习惯,解放小孩子的头脑、双手、眼睛、嘴巴、时间、空间,也就是解放儿童的创造力,以解放儿童高层次的潜能,从事高级的思考追求,以至于发明创造。三就是需要因材施教。培养儿童的创造力要同园丁一样,首先要认识儿童,发现他们的特点,予以适宜的肥料、水分、阳光,除去害虫,这样,他们才能够欣欣向荣。

反思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我们把孩子们扣得太紧了!每次开夕会时,我都向学生宣布些不能做的条条框框,告诉他们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学生没有足够自由的时间供自己支配,从而也就失去很多创造的时间和机会,这是我们应该反省的.有时上讲新知识时,没等学生去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就告诉他们这样的题应怎样去做,在做题时避免哪些可能出现的问题。把所有可能出错的地方都替学生提前想到了,堵上了。学生就成了做题的“机器”,哪里还有创造力?有一次,上完圆的新课后,我布置了一个特殊的作业:用圆画出自己想画的图案。没想到第二天的作业“百花齐放”,全班所有的孩子都发挥了自己的创造力。他们圆规下的圆“千姿百态”,创造出了一个由圆组成的美丽世界。如果我们能多为孩子提供一些这样的创造的机会,他们一定会展现出我们意想不到的创造力。

教育大师的文章让我深刻认识到:教师应该是一个启发者,诱导者,带着学生走入一片更加广阔的天地;更应该是一个培植者,培植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具有创新的原动力。

2022陶行知教育集读书心得

【第2篇】陶行知教育学心得感悟范文

读罢《陶行知教育学》,掩卷沉思,顿觉获益匪浅。“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

在育才学校经济最困难的时候,他到处奔波,筹措资金,以维持学校的日常生活,当时有人嘲笑他这样做是抱石游泳,学校如同重石,很可能将拖入水底,还是弃石为好。陶行知不予理会,他坚定而乐观地回答:“我不是抱石头游泳,而是抱着爱人在游泳,越游越起劲,要游过急流险滩,达到胜利的彼岸。”陶行知引学校为“爱人”,他不把学校学生当“石头”,正表明他在艰苦险恶的逆境中对学生倾注了他全部炽热的爱,竭尽奋斗之力将他们安全送达理想的彼岸。没有爱便没有教育,没有爱便不成为学校。

教师没有爱也就不能教育学生。对学生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详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在两颗心逐渐融化为一的过程中,教师按真人的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施教又无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

没有对学生爱,即使教学也没有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在我们日常的教学中经常会遇到形形色色的学生,有些学生由于父母忙于生计,把孩子扔在一边,他们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学习跟不上,有时我真的不忍心责备他们。想想自己的孩子每晚几乎都在自己的看护下做作业,再想想他们,我们作为教师的有什么理由不去爱他们呢?

【第3篇】读陶行知教育名篇个人心得体会900字

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书中许多文章都给了我一些启示,但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教学合一》这一篇。陶行知先生在这篇文章里阐述了: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这句话提醒我们应该怎样来做一个老师。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他说的教学生学的意思就是教师不能在课堂上把学生看成一只鸭子,把知识当作粮食,只知道把鸭子为饱,而应该是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教师为主导,让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经验知识,学会获得知识的方法。这不仅为我们指出了教师教的方法,还为我们指出了学生该如何去学,同时也告知我们学生到底要学什么。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索,自主实践,生动活泼地发展。课堂教学活动中应该充分体现教中有学,学中有教,教与学相互作用,即所谓教学相长。在教育活动中,要引导学生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其中,把它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式,自主地、生动活泼地发展自我,促使受教育者成为教育的主体、发展的主体。

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这个理论实际上就是告诉我们对于学生要做到因材施教,对待不同的学生要个别对待。就拿我们体育教师来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对学生的能力进行细致的了解,诸如其性格脾气、运动能力、学习能力、思维特点等等加以熟知,从而在课堂上为不同的学生创造能发挥他们自身能力的学习情景,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达到学习目标,都能感觉到他们也是在不停地进步,从而避免学生因为经常不能获得成功而失去兴趣,产生厌烦心理。

最后,陶先生用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这句话给了我们一个忠告,我们现在处于一个网络信息时代,知识更新非常快,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得许多的知识,作为老师,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不断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内涵,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一个有着广博知识的老师,可以让教材上的内容变得更精彩,更有趣。而一个故步自封,不思进取的教师,他的课堂会日渐单调、陈旧,这样的教师又如何能让学生获得快乐与帮助呢?

教育是一门学问,是一门值得我们把时间都投入进去的学问,而《陶行知教育名篇》就像一盏明灯,指引我们在这条学习之路走得更远,让我们在陶行知先生的教导下,在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吧。

【第4篇】读陶行知教育专著心得体会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代最具有影响力的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他也是最具有批评精神和创造精神的教育开拓者。他博大的教育思想,求真的教育实践,行知合一的师德风范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不愧为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万世师表”。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主线和重要基石,它的精神内含十分明确,即大众教育——为了人民的解放、人民生活的幸福。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先生这一至理格言,这是我们“教书育人”的永恒主题。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陶行知先生的座右铭,也是他一生献身人民教育事业,寻求探索中国教育之光明大道的生动写照。他认为教师应“发前人所未发,明今人所未明”,提倡教师做一个学生思想和求知的引路人,不做一个教书匠。

“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秉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这是陶行知先生作的《自勉并勉同志》诗。他自己的一生正是不断追求真理,学做真人的典范。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与实践,为我们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学习他高尚的道德情操,研究他丰富的教育遗产,以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使自己成为心灵世界的开拓者,智慧田野的播种者,人类文明的传递者。面对教育的改革,新课程、新理念,每一个教育人都应该冷静地思考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我们的办学行为。负责地对每一个孩子的一生负责,为孩子的成长、为孩子的发展,认真履行教师的职责。

一、实施爱的教育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毕生从事教育事业的真实写照。爱的教育是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更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对后进生应有要有一颗爱心,它不埋在胸膛里,而应擎在手上,高高举起,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时时感觉到。老师对后一进生更要倾注真诚的爱心,使学生感到老师的亲切、集体的温暖,从而树起生活的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在爱的教育中,培养学生爱的情感,用爱的情感帮助学生塑造人格。如开展“我与父母通信”活动,使学生们感受父母的爱,从而培养学生爱父母、爱他人的情感。情感是理智的基础,善良的心和爱他人、爱祖国的情操也是创新智慧的心理基础。

二、实施生活教育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内涵十分深广,而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线和重要基石。陶行知提倡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他的生活教育从内容上看是动态的,随环境和不同受教育者的变化而变化。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根据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理论“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事怎么做.就怎么学,就怎么教”,而教学的中心是“做”即实际生活。

三、实践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教育观念,又是具体的教学思想,它只有化作具体的教育教学的操作方法才能够实现。但教育教学无定法,因此它又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为此,今后我更要认真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牢固树立以素质教育____基础教育主流价值体系观念,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以陶行知先生为楷模,学习他高尚的人格品质,求真求实求创造的教育理念,成为敬业爱岗、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创新务实的教师,为培养学生成为“真人”,并具有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一代新人而努力工作。

陶行知教育思想是宝贵的经验和财富,是我们学习、研究、继承和发展的永恒的课题,是创造型教师及专业发展义不容辞的责任。

【第5篇】教师读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心得体会

《教师读《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心得体会》是好的范文,感觉很有用处,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

读《陶行知教育思想》一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爱满天下”的教育思想。

“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最重要的教育思想之一。意思是说,教育的核心是爱学生。热爱学生是师德中最为重要的一点。“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陶行知“爱满天下”教育思想的直接体现。陶行知说:“大家愿把整个的心捧出来献给小孩子,才能实现真正的改造。”他要求教育者“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真善美的活人。”爱的教育是少年儿童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更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陶行知说:小孩子的体力与心理都需要适当的营养。有了适当的营养,才能发生高度的创造力,因而教育应当充满爱。可是,教师也是凡人,也有喜怒哀乐。当屡次教育总不见效果,当苦口婆心被一再地置之脑后,学生中错误常犯、是非不断,他们都会烦恼、生气,甚至失去信心和耐心。当遇到这样的情况,有时也会克制不住自己对学生发脾气,但冷静下来又会觉得很内疚,也许他们有很多缺点,小编也许他们是一犯再犯。一个孩子反复出错,只是说明他自制力差,他们需要的决不是粗暴的对待,而是更大的关怀和更大的耐心。这就要求教师更应敞开爱的大门,接纳每一个孩子,宽容每个孩子。无论他是健康成长的幼苗,还是被风霜侵蚀的小草,都要用爱消除师生间的隔阂,用爱融化孩子心灵上的坚冰,用教师的大手牵着他们的小手,带着他们一路踏上人生的坦途。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确,选择了教育,就选择了奉献。教师的工作是单调的,教师的工作是辛苦的,教师的工作更是默默无闻的。当他们用自己稚嫩的肩膀,扛住倾颓的教室,扛住贫穷和孤独,扛起本不属于自己的责任,这就充分体现出每一位教师都应拥有了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的博大胸怀和高尚情操。又有多少教师用他们无悔的师爱在默默中为孩子们铺洒阳光,点燃希望。既然选择了,就默默地在平凡的岗位上劳作着、战斗着。三尺讲台是他们驰骋沙场的沃野,手拿三寸粉笔站在这三尺讲台之上,他们自豪,他们荣幸。听,新课改的号角已经吹响;看,“和谐社会”重要思想和“和谐校园”指导精神指引着我们与时俱进的脚步。他们手拿三寸粉笔,百舸争流,他们稳站三尺讲台,千帆勇进。“责任重于泰山”,面对这样的千斤重担,鼓励自己只要大胆去做,生命便会实实在在,只要放手去干,事业便会充满阳光。有多少个夜晚当别人已沉睡梦乡的时候,他们还在拖着疲惫的身体在台灯下回复学生写的心得。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比生命更重要的,那就是责任,是“爱”的责任证明了自己是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他们甚至用鲜血和生命维护了师尊,铸就了师魂,谱写了一曲曲人民教师的壮烈凯歌。他们,就是陶行知先生思想倡导下的中国教育的一代杰出楷模,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陶行知先生以“爱满天下”的博大胸怀和高尚情操,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一根草去”的彻底献生精神,把满腔热忱和真诚爱心倾注给每一个青年学子。一个“爱”字贯穿了他的整个教育思想,要教好学生,爱是基础,爱是主流。只有心中充满爱,才能真正做到用爱去教导学生。每一位教师要努力地用陶行知先生的思想武装自己,塑造自己完整健全的人格,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树立把教师工作看成是自己生命价值的工作的信念。从现在起,用心用爱去做每一件事情,让爱传递。

《教师读《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心得体会》是篇小编,讲的是关于他们、教师、自己、行知、教育、思想、学生、先生等方面的内容,希望网友能有所收获。

【第6篇】陶行知教育思想学习心得体会

人们常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只有具备了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有资格为人师表,才能更好地教育和影响学生。在家里,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者;在学校,教师是孩子的表率,其言行举止,甚至兴趣爱好、衣着打扮等,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像那些打骂、侮辱学生的老师,自己为师不尊,又怎能教育好学生呢?

面对今天对老师有那么重怨恨的学生,老师的教育就显得多么疮白无力。人人都知道,只有喜欢,才会主动去追求。学生只有喜欢老师,老师的教育才会发挥应有的作用。作为教师的我们只有具备像陶先生那样的胸襟和气魄,学习他给我们留下的博大精深的教育理念和高尚人格,才能经得起学生和家长的考验,成为一个受社会欢迎的好教师。教育与师德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有什么样的师德,就有什么样的教育。什么样的老师才会教出什么样的学生。

想想我们的学生,听听他们的心声,不仅自问,学生现在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呢?这是我们教师要努力观察、用心思考、永久探索的问题……

让我们用语言来播种、用粉笔来耕耘、用汗水来浇灌、用心血来滋润,努力做一个受学生喜爱、家长欢迎、社会尊重的好教师吧,让我们的学生生活在鼓励、表扬声中,在真诚、友爱的环境中不断被老师、家长、同学认可;让学生在充满爱的课堂中,看到一个个色彩斑斓的新世界,感受教师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精神境界吧。

三尺讲台,日复一日,似乎平淡,又很平凡,然而崇高的师德风范正是在这平凡的岗位中体现出来。让我们每个教师站稳这三尺讲坛,用今后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践行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一句话:“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生命虽短促,但只有美德能将它传承到遥远的后世。

【第7篇】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心得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心得1

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太多,而我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我以为,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自来水’、’长流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因此,在教学中,书本是无言的老师,读书是我教学中最大的乐趣。

通过阅读《陶行知教育名篇》,让我感受到了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是那么的贫泛,感受到自己需要不断的学习和积累。下面我对读书的几点体会如下:

一、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让我感受到了在教育教学中让学生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在传统的教育中我们让学生读死书,让他们以考试分数为目的,以分数来分学生的好坏。陶爷爷形象的把传统教育比喻为吃人的教育。例如有一则漫画这么形容的。一幅图:学校开学了,学生带着长方形,正方形,六边形等等各种形状的脑袋进入学校。另一幅图:他们毕业后,一个个带着圆形的脑袋从学校走出来。这个漫画形象的表现了传统教育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以传受知识为已任,学生以接受知识,应付考试为追求的目标。生活教育他则教人做人,他要教人生活。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他第一就注重健康,他反对杀人的各种考试。这是我们现在所追求的教育,新课标中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活起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他们自主。他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现代学习方式,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多么的重要。现代的教育必须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上取得和蔼发展。

二、所谓“教学”即教生学;所谓“学生”意要于学会生存。

因此,归根结底教育的最终目的就在于“教会学生学会如何生存”。至于如何教才是最有成效的捷径,这就涉及到方法论的问题了。

教学并非简单的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教养学生的能力。如果说教学内容已体现了这一方面的要求,而仍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的话,就无所谓能力的培养了。因此我们主张要由“喂养”式转为“觅食”式的教学。陶行知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不在教学,而在于教学生学。先生如果只“教”或只“教学”,就把学生当作“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学的积极性,更不能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素质教育主张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所以教师的社会职能就是体现出“导”这个特点来。陶行知认为,教师不应把现成的解决等问题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根本不用思考,而应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告诉学生,使学生自己动脑,经过不断反复推敲以求得最佳结果。与此同时,陶行知又指出不能让学生像“无头的苍蝇”似的盲目乱撞,教师应精心设计好一系列程序,指导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来解决问题。对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身而言,能推而广之,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言也能够发出去,以期达到解决别类的问题。由此我们不难体会到陶行知的苦心,他想通过这一方法的寻求来最终培养学生的能力,能力有了,学生就不仅能使自己获得丰富的知识,而且还可以探索解决新的问题。

“教得法子必须根据学得法子”,学生怎样学就怎样教。这里所指的实际出发,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学生的知识程度和接受水平;二是指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由于学生各人的文化水平、道德修养、天赋才能和各年龄段的心理水平各不相同,教师必须实行不同的教学方法。补偏救弊。长善救失,这是素质教育的的根本要求。陶行知指出:“怎样学就怎样教,学得多也就教得快。学得少就教得少,学得快就教得快,学得慢就教得慢。”由此得知,陶行知把教和学的关系翻过来,不是传统的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而是学生的学决定教师的教;教学内容的选择安排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来确定;教学过程不取决于教师的主观意图和外界加的压力,而应该取决于学生的快慢程度。同时,他还特别重视兴趣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认为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当今教学理论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根据学生得可接受水平和最近发展区来促进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发展,不可操之过急,拔苗助长。同时,现代教育理论还注重非智力因素如性格、意志、

兴趣等对学习的影响。综上所述,因材施教是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深入研究陶行知的这一思想,有利于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发展学生的个性。

三、教学内容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教育的产物:“人”是否真的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应试教育表现出一大“弊端”,即教育的片面性。片面性是指应试教育偏重于“生学准备”的教育,“考什么,教什么”。陶行知提出了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在他的生活教育理论中体现出一个核心观点:“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始终把社会看成一个整体,把生活看成一个整体,把人看成一个整体。把人的一生看成一个整体,也把教育与生活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对待。他指出“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因此由于生活的内容是全方面的,故而教育也应体现出全面性。

总之,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是丰富多彩的,同时我们教师所学习所要作的也是丰富多彩的。我作为一个教师,更要向陶行知学习,向前辈们学习,多积累知识,多和孩子们相处,和他们做好朋友,而不再只是他们的老师。我相信经过我们的努力,祖国的明天会更美好!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心得2

陶行知先生是人民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教育的改革家。其博大精深的教育理论和丰富的办学实践启发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陶子”,为中国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高尚品德,是我们广大教师的指路明灯,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认真地向这位伟大的教育家学习。翻阅了《陶行知教育名篇》一书,知道陶先生在深刻了解了中国的文化和社会现实的基础上,提出的教育学说,既强调了教育的现实功能,又关注了教育的终极目的。读了陶先生的文章,深有体会:

陶先生提出“教学合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认为好的老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教学一方面要老师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把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如果教师只会用“旧瓶装新酒”,那就看不到新鲜的事物,教师应不断研究,才能时常找到新理,只有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 陶先生倡导“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社会即教育”,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大自然里,使它们任意飞翔。把学校的一切伸到大自然里,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这样的学校才是学校,这样的教育才是教育。陶先生主张远离生活的教育不是真教育,好教育,脱离实践的知识是虚的,不实用的。今天我们的教育教学脱离生活已越来越远。孩子们成天埋于书堆里,以高分遮面。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从陶先生的作品中随处可见他对好教师的殷切期望。他对自身成长提出了四个问题,叫做“每天四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陶先生认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建筑人格长城的基础,就是道德。一个集体的成员,若人人以集体利益为重,注意自己的每一个行动都为集体着想,则这个集体会越来越壮大,这个集体定是有希望的集体。否则,多数人只顾个人私利,不顾集体利益,则集体的根本必然动摇。如此,每个一线教师应该弘扬“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敬业精神。陶先生的“每天四问”为人们提供了进德修业的参考,当作一面镜子,时刻对照自己。“必然可以见出每一个人身体健康上有着大的进步,学问上有着大的进步,工作效能上有着大的进步,道德品格上有着大的进步,显出水到渠成的进步”。

所以作为我们教师,应该积极响应首先把修师德放在首位的号召。一个好的师德可以净化教师自己的心灵,每天充满快乐;一个好的师德可以让学生们心存温暖,这份温暖激励他们朝更好、更强去发展。我们又何乐而不为之呢?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心得3

作为一名教师,多读些教育著作,多了解些教育理论是不可获缺的。利用课余时间,我阅读了《陶行知文集》,从中受益非浅。

“从做中学”是美国现代著名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全部教学理论的基本原则。杜威认为,“所有的学习都是行动的副产品,所以教师要通过‘做’,促使学生思考,从而学得知识。”杜威把“从做中学”贯穿到教学领域的各个主要方面中去,诸如教学过程、课程、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都以“从做中学”的要求为基础。形成了“不仅塑造了现代的美国教育,而且影响了全世界”的活动课程和活动教学。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所创建的“生活教育”理论体系中最富有建设性、最具有可操作性的分支理论。“教学做合一”含义是“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是先生,在做上学是学生。”在陶行知先生意中,“教学做合一”实际包括三层意思:一是指方法,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二是指关系,对事说是做,对已说是学,对人说是教;三是指目标,教育不是教人学,而是教人学做事。他同时强调,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而“做”是根本,是中心。“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改造旧教育、创造新教育的锐利武器。在长期实践中摸索出了“教学做合一”从义到特质到具体方法一整套教学理论,建立和逐步完善了包括“教学做合一”在内的“生活教育”,并使其达到最高水平。

“教学做合一”并不是“从做中学”的翻版,陶行知对杜威的继承,也是批判的、改造的、创新的,有的甚至反其道而行之。其表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实践出真知。

杜威的“从做中学”是以本能论心理学思想为基础的,具有明显的主观唯心主义的性质。“从做中学”虽然强调“做”,但把“做”看作是人们的生物本能活动。杜威指出人有四种基本的本能:制造本能、交际本能、表现本能和探索本能。而所谓本能,依他的理解,是与生俱来、无需经过学习、自然会知、自然会能的一种“人性与行为”。由这四种本能的需要产生了人的四种兴趣,即制作、语言与交际、艺术表现和探究发现的兴趣。这些本能与兴趣提供学习活动的心理基础和动力。于是,他把“每天的时光分为四期,叫儿童做下面四件事体:就是游戏、说故事、观察及手工。”他认为这正是儿童的自然本能生长的要素所决定的最好的教学内容。可见,这里的“做”只是一种基于生物本能要求、抛开一切社会基础的“活动。”

“教学做合一”中的“做”却不是这样。陶行知给“做”下的定义:“做”是在劳力上劳心。因此,“做”含有下列三种特征:行动、思想、新价值之产生。这就是说,这个“做”是“行是知之始”的“行”,行以求知,强调了“行”是获得知识的源泉,认为“亲知是一切知识之根本”,这是具有唯物主义因素的。

第二、“以教人者教已”。

“从做中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员与课本不复成为学生唯一的导师;手、眼睛、耳朵以及身体的全部,都是知识的渊薮。而教员变成发起人,课本变成试验品。”这样,教师在教学中不再是主导,而只是起一种从旁协助学生活动的参谋作用了。这是一个重大变革。但并未从本质上阐明师生关系,阐明教师该怎么做。“教学做合一”第三大特质是“以教人者教已”,说的是:若想在做上教者,先必得亲自演练一番,即首先在做上学。陶行知先生在《以教人者教已》一文中曾这样表述过这种思想:“‘为学而学’不如为教而学之亲切。为教而学必须设身处地,努力使人明白;既要努力使人明白,

自己便自然而然的格外明白了。”这是对教师素质的具体要求,与“教学相长”的思想也是类通的。“教学做合一”的具体方法中,“连环教学法”之“我教你,你教他,他又教他”,“艺友制”之“要想做好教师,最好是和好教师做朋友”,“传递先生制”之“即知即传人”,“小先生制”之“运动式地发动小学生来做小先生”等等。

由“从做中学”到“教学做合一”,我们不难看到陶行知先生改造旧教育、创造新教育所走过的艰难历程,不难受到陶行知先生敢探新理敢闯新道的开拓精神、勇于实践求真务实的研究作风的教育和感染。虽然“教学做合一”及其“生活教育”理论还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就是对我们今天“科教兴国”、“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群众运动以及活动课程与活动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研究也有许多重要的启迪和指导作用。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心得4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的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这是在批判传统教育的基础上产生的。教育以生活为中心与我们现在所提倡的教育要联系生活实际在一定程度上是相匹配的,通过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可以避免空洞的说教,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的形象生动,丰富学生的知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是,陶行知提出的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无论教育内容还是教育方法,都要根据生活需要,与生活一致这一思想在当今看来是不能全部肯定的。生活与教育不是完全同步毫无区别的,忽视了生活与教育的区别。以及在教学内容的传授方面,忽视系统知识的传授是不可取的。而我们现在应该做的并不是要去全然否定或肯定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而是应该根据当今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以及学生发展的规律,将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与时代的发展相结合,予以创新,那才是应该做的事情。

另外,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的思想也贯穿本书的始终。首先,要“在劳力上劳心”,做到“手脑双挥”。其次,懂得行动是知识的来源。读后感·再次,要求做到“有教先学”和“有学有教”,即:教人者先教己,教人者还要教而学,即知即传。最后,反对注入式教学。陶行知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有三个理由,概括起来就是:

一,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

二,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

三,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他举了很多的例子,比如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事怎样做便傅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心得5

陶行知先生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向人类贡献的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著名教育家。他博大的教育思想,求真的教育实践,行知合一的师德风范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不愧为大家景仰的’万世师表’。先生的名言虽然朴实,却极富哲理,并且贴近我们的教育世界,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灵。先生的’为人、为学、为师’ 这六个字不知什么时候已悄然印入我的心田,深入到骨子里,给我强大的精神动力,增添了克服困难的勇气。为师先为学,为学先为人。

(一)‘为人’诚笃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陶行知先生的一句名言,意即身正才能师为人范。他道出了作为一名合格教师,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较高的文化水准外,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师应有良好的道德素质。教师的道德品质,不仅是规范自己行为的需要,更重要的是用于教育学生的需要。教师职业的特殊在于育人,不仅用自己的学识育人,更重要的是以自己的道德育人;不仅通过自己的语言去传授知识,而且要用自己的灵魂去塑造学生的灵魂。陶行知主张教师要以身作则,“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矩,教职员躬亲共守。”他深信这种共学、共事、共修养的方法是真正的教育,以不倦的教诲,谆谆善诱,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陶行知先生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一生以身立教,辛勤耕耘,培育桃李,为人民的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是啊!在学生面前,教师是一个榜样,是一本书,是一幅画,教师良好的人格魅力、高尚的道德风尚是影响学生、教育学生最重要的因素和力量。

(二)‘为学’严谨

教师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承担着重要使命,因此必须应该具备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和学术精神,努力发扬优良的学术风气和学术道德。当今时代,新知识层出不穷,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每个人都需要加强学习、终身学习。教师是知识的重要传播者和创造者,连接着文明进步的历史、现在和未来,更应该与时俱进,不断以新的知识充实自己,成为热爱学习、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楷模。’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学习是永远无止境的。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师应’发前人所未发,明今人所未明’,提倡教师做一个发明家,不做一个教书匠。他提出的这种教师观正是我们当代教师所应追求的。

记不清曾有多少个夜晚,我端坐在桌前,以笔为伴,以书为侣,精心地设计着一份份教案,为某个教学环节苦苦思索,为突然闪现的灵感而喜悦。因为我清楚地知道对于要讲解的教材,只有深入钻研,教学中才能得心应手。当我走进教室看到讲台下几十双眼睛晶亮如星星、几十张笑脸天真如蔚蓝的天空,我的心里特别地踏实。因为我知道,我窗前那盏疲惫的灯一定会照亮孩子们心中希望的灯!

和同事们的热烈切磋,到外面的取经学习,一本本教学理论、教科研杂志开拓了我的视野,汲取了宝贵的经验,为我的教学注入了活力。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游刃有余,就必须要善于利用时间,做一个严谨笃学的人,像海绵吸水那样孜孜不倦地学习,切实转变教育观念,与时俱进,通过刻苦钻研和积极实践,实现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以新的姿态与新的风貌创造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业绩,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为师’行胜于言

陶行知先生曾精辟地指出:’行动是中国教育的开始,创造是中国教育的完成。’陶行知教育思想一个突出的特点,即是具有与时俱进的前瞻性、实践性和创造性。新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培养人,造就人,发展人。一所学校,一个教师如果真正感悟学陶实质,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就会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不断创新,有所建树,实现陶行知提出的’教学做合一’之’做’。如果我们满足于一幅标语、一个口号、一种形式,则新课改就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

在新课程改革推进中,我总是鼓励自己多想一些困难,少一些畏难;多学一些理论,少一些空论;多做一些行动,少一些被动,自觉接受新课改’三个挑战’,即教育观念的更新与挑战,教育角色的转变与挑战,教育方式及技术革新与挑战。在新课改实践中,养成剖析反思的习惯,创造性地解决教学实践问题,从而不断重塑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课堂教学是老师给学生传授知识,塑造灵魂,培养能力的前沿阵地,也是老师发挥才智,谱写青春乐章的立体大舞台。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未来社会的新型人才,也为了成就我们最美丽的事业,我愿意在三尺讲台上,为学生弹奏最美妙的人生乐章。

教师是一项需要献身的事业,也是一项充满激情的事业。’为人、为学、为师’都要全身心地投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陶行知先生的座右铭,也是他一生献身人民教育事业,寻求探索中国教育之光明大道的生动写照。当我再次咀嚼那一句句至理名言时,觉得做教师升华了我的生活,铸造了我的信念,萃取了我的人生真谛,也让我看到了更高层次的幸福源泉。

教师朋友们,让我们做一棵树吧,播撒绿荫的同时也壮大着自己;让我们做一条河,灌溉田地的同时也丰富着自我;让我们作一条路,虽然千压万踏也能延伸自我!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心得6

读了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教育名篇》,我受益匪浅,本书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创造的教育 ”、“创造的儿童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倡导的“生活即教育”、“教学合一”以及“创造的教育”的独特教育思想。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

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提高到这么一个高度。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也,还要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学习,也就是陶行知的教育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也就是我们现在所推崇的教育的目的。只有在生活中,我们的教育才具有鲜明性,脱离了实际生活,教育就只是空洞的说教。

作为一名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引导学生手脑并用,学会过硬的技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使每一位学生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用人才。在实际教学中,我将从书上学到的做起,从自己的本职工作做起,认真对待每一名学生,认真上好每一堂课,以真正的创新理念去开拓自己的新天地。

【第8篇】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心得体会

有关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心得体会范文

陶行知先生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都有着重要的影响。20世纪过去了,在新的世纪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具有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学习了这位伟大的教育家的名篇论著,让我的收获颇丰、感触很深。

陶先生的的教育思想有很多,其中“教学做合一”的思想让我印象最为深刻。陶先生说“事怎么做就怎么学,怎么学就怎么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会学”、“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就“教学做”三者关系而言,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教与学都以“做”这中心,“教学做合一”,做就是教,做就是学,教也就是教,教也就是学。就教育与生活的关系而言,“教学做”有一个共同的中心,那就是“事”,也就是“实际生活”,实际生活也就是日常生活,那么日常生活学是学,就是教,生活就是教育,生活就是学习。动手做对自己就是学,对他人就是教,手脑并用也就是教育。教育现象是普遍存在于社会生活实践中的,教与学都是为了生活实践的需要,教与学要和生活实践相结合。教师实行“教学做合一”,教师拿做来教,才能算是真教。学生实行“教学做合一”,手脑并用,才能求得真知,生活创造的能力才能得到培养。“教学做合一”才能真正培养学生自动、自学、自得的“治学”能力,才能培养学生手脑并用,能言善行。

还有陶先生“爱”的教育理论让我体会到了我们要时刻爱自己的学生。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师爱(以及家长的爱)犹如心理发展的精神乳汁,哺育学生的`心灵发展。师爱能营造出和谐、温馨、亲切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师生关系中,学生不仅乐学,而且个性会得到充分发展,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这是创造能力形成的心理基础。教师不仅要学习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献身教育的品格,更要有爱满天下的高尚情怀。发扬因为差,更要抓;因为差,更要爱的敬业精神。教师对后进生应有要有一颗爱心,它不埋在胸膛里,而应擎在手上,高高举起,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时时感觉到。老师对后进生更要倾注真诚的爱心,使学生感到老师的亲切、集体的温暖,从而树起生活的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多给学生关照和温暖。对学习好的学生热心引导,对学习差的学生及调皮的学生也是从爱开始,进行指导帮助,不歧视、不训斥、不讽刺挖苦。学生们感受到老师的爱,有了良好的情绪,学习的积极性也就提高了。

作为一名教师,我将永远牢记陶行知先生的教诲,注重“以人为本”,“教学做合一”,爱学生,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为培养学生成为“真人”,并具有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一代新人而努力工作。

【第9篇】陶行知教育名著心得体会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它不仅仅是停留在“教科书的更换”等技术层面的革新,而是课程理念的创新与深化。它将实现我国中小学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是实施课程改革的主渠道,所以课程改革必须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改变传统教学以教为中心,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是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其中,“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理论。它的涵义是:“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么做就怎么学,怎么学就怎么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教学做合一”教学理论是在“教学合一”的教学观念上发展形成的。”这是我国近代新教育产生以来,教学观念,教学思想的一个重大变革。在今天国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力实施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习和研究陶行知的教育教学思想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它不仅能为课程改革提供多方面的理论养分,更有助于广大教师深刻理解和认同新课改的理念,内化新课改的目标和要求。

1、“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

陶行知说世界上的先生可分三种:“第一种只会教书,只会拿一本书要儿童来读它,记它,把那活泼的小孩子作个书架子,字纸篓。”“第二种先生不是教书,乃是教学生;他所注意的中心点,从书本上移在学生身上来了。”把学生需要的知识给学生,这比前一种好,但先生仍以教为中心,不是引导学生自己主动去学,学生仍然是在“被动的地位”,接受教师传授现成的知识。陶行知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因为先生不能一生一世跟着学生,热心的先生,固然想将他所有的传给学生,然而世界上新理无穷,先生安能尽把天地间的奥妙为学生一一发明?”所以,“教学”的本质即“教学生学”。

“教学生学”:

首先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在教学活动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新课程实施要求从以教师为主的教学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转变,设计教学时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二是要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学习,具有掌握和更新知识的能力,即“授之以渔”。现代社会由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信息日新月异,知识更新周期加快,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必须学会学习,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这是现代社会高素质人才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

三是要重视教学过程。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作为师生合作的一个学习共同体,其核心应是一个探究真知的过程,是一个生命成长的过程,是一个心与心交融的过程。

2、“教的法子必须根据于学的法子”

陶行知批评教学分离的教师“只管照自己的意思去教学生,凡是学生的才能兴味,一概不顾,专门勉强拿学生来凑他的教法,配他的教材。”其结果造成“先生收效少”,“学生苦恼多”。他深刻批判了“教授法”,极力主张把“教授法”改为“教学法”。他说 :“论起名字来,居然是学校;讲起实在来,却又像教校。”他提出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于学生学的法子。”传统教学中,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学生不需要思考,只要学会就行。在课堂上,只有少数受欢迎的学生得到了锻炼的机会,大多数的学生安静地听讲,从小坐到大,生命在不断重复中过去。这不仅让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更失去了体验生命成长的过程。这种课堂教学,忽视了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的主体价值,忽视了学生多种需要与潜在能力,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这就“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与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进而使教学本身也成为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因素,连传统课堂教学视为最主要的认识性任务也不可能得到完全和有效的实现。”而真正有价值的课堂则是在教学过程中充满了刺激和兴奋的东西,焕发生命活力的课堂。在课堂上,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在教师的指导下、帮助下,进行着正确或错误的尝试,经历着新鲜和刺激的东西,自由地表达着自己的`所思所想。在教师的尊重赏识下,体验着获得新识的喜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兴奋;同时,也体验着面临问题的困惑,遭遇挫折与失败的痛苦。这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

3、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

陶行知说:“做先生的,应该一面教一面学,并不是贩买些知识来,就可以终身卖不尽的。”“先生既没有进步,学生也就难有进步了。”“好的先生必定是一方面指导学生,一方面研究学问。”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须有一桶水,实际上教师只有“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该有“源头活水”。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知识更新的周期变得越来越短,教师必须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增多,自我教育的能力增强,教师在某些方面“后学”甚至不如学生的情况已屡见不鲜。新课程改革对教师在知识结构,思维方式,教学能力以及手段方面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标准和要求。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学习,不断为自己“充电”。中小学教师应该成为有较深文化底蕴的智者。新课程的实施特别注重教师的教育智慧,因为课堂教学的“预设”是必要的,但“生成”则更为重要,它是课堂教学的活力所在。而教育智慧取决于我们的文化底蕴,我们的学识修养,心性修养,精神修养。教师应该过有智慧的生活。课堂上,当教师所讲的是脑中思考的、心中流淌的,才会有滋有味,才会真正享受到教学的快乐。

4、“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说:“教学做合一是以生活为中心”或“以实际生活为中心”或“以事为中心”。“所有的问题都是从生活中发出来的。从生活中发来的困难和疑问,才是实际的问题,用这种实际的问题来求解决才是实际的学问。”因此,“教学做合一”的实质就是教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教育面对的是人,教育之中的人,是处在生活世界之中的。“生活世界理论”告诉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人生活得更美好。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生活,生活对人而言是最大的概念。学习、工作都是在生活,在生活之外别再找什么来肢解生活。传统教育教学的最大弊病就是脱离学生生活世界,脱离社会实际问题需要,死记硬背,死读书,片面追求考试成绩,不突出甚至不问学以致用和创新。而脱离学生生活世界的知识传授所产生的结果往往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新课程强调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强调重视课堂教学生活,强调教育教学要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所以,教育教学必须建基于学生的生活世界,关照学生的生活,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打通学生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之间的界限,将书本知识与学生的生活世界沟通,与学生的经验世界沟通,与学生的成长沟通,与知识的发现、发展过程沟通,使知识内容和学习过程充满鲜活的生活色彩和生动的生命色彩。

陶行知的教育教学思想在今天不仅没有过时,相反,在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力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仍有着重要的启发作用和积极的指导意义。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教学思想。

《陶行知教育名著》心得体会

【第10篇】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心得体会

篇一: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心得

陶行知先生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向人类贡献的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著名教育家。他博大的教育思想,求真的教育实践,行知合一的师德风范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不愧为大家景仰的’万世师表’。先生的名言虽然朴实,却极富哲理,并且贴近我们的教育世界,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灵。先生的’为人、为学、为师’ 这六个字不知什么时候已悄然印入我的心田,深入到骨子里,给我强大的精神动力,增添了克服困难的勇气。为师先为学,为学先为人。

(一)‘为人’诚笃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陶行知先生的一句名言,意即身正才能师为人范。他道出了作为一名合格教师,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较高的文化水准外,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师应有良好的道德素质。教师的道德品质,不仅是规范自己行为的需要,更重要的是用于教育学生的需要。教师职业的特殊在于育人,不仅用自己的学识育人,更重要的是以自己的道德育人;不仅通过自己的语言去传授知识,而且要用自己的灵魂去塑造学生的灵魂。陶行知主张教师要以身作则,“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矩,教职员躬亲共守。”他深信这种共学、共事、共修养的方法是真正的教育,以不倦的教诲,谆谆善诱,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陶行知先生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一生以身立教,辛勤耕耘,培育桃李,为人民的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是啊!在学生面前,教师是一个榜样,是一本书,是一幅画,教师良好的人格魅力、高尚的道德风尚是影响学生、教育学生最重要的因素和力量。

(二)‘为学’严谨

教师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承担着重要使命,因此必须应该具备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和学术精神,努力发扬优良的学术风气和学术道德。当今时代,新知识层出不穷,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每个人都需要加强学习、终身学习。教师是知识的重要传播者和创造者,连接着文明进步的历史、现在和未来,更应该与时俱进,不断以新的知识充实自己,成为热爱学习、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楷模。’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学习是永远无止境的。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师应’发前人所未发,明今人所未明’,提倡教师做一个发明家,不做一个教书匠。他提出的这种教师观正是我们当代教师所应追求的。

记不清曾有多少个夜晚,我端坐在桌前,以笔为伴,以书为侣,精心地设计着一份份教案,为某个教学环节苦苦思索,为突然闪现的灵感而喜悦。因为我清楚地知道对于要讲解的教材,只有深入钻研,教学中才能得心应手。当我走进教室看到讲台下几十双眼睛晶亮如星星、几十张笑脸天真如蔚蓝的天空,我的心里特别地踏实。因为我知道,我窗前那盏疲惫的灯一定会照亮孩子们心中希望的灯!

和同事们的热烈切磋,到外面的取经学习,一本本教学理论、教科研杂志开拓了我的视野,汲取了宝贵的经验,为我的教学注入了活力。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游刃有余,就必须要善于利用时间,做一个严谨笃学的人,像海绵吸水那样孜孜不倦地学习,切实转变教育观念,与时俱进,通过刻苦钻研和积极实践,实现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以新的姿态与新的风貌创造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业绩,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为师’行胜于言

陶行知先生曾精辟地指出:’行动是中国教育的开始,创造是中国教育的完成。’陶行知教育思想一个突出的特点,即是具有与时俱进的前瞻性、实践性和创造性。新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培养人,造就人,发展人。一所学校,一个教师如果真正感悟学陶实质,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就会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不断创新,有所建树,实现陶行知提出的’教学做合一’之’做’。如果我们满足于一幅标语、一个口号、一种形式,则新课改就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

在新课程改革推进中,我总是鼓励自己多想一些困难,少一些畏难;多学一些理论,少一些空论;多做一些行动,少一些被动,自觉接受新课改’三个挑战’,即教育观念的更新与挑战,教育角色的转变与挑战,教育方式及技术革新与挑战。在新课改实践中,养成剖析反思的习惯,创造性地解决教学实践问题,从而不断重塑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课堂教学是老师给学生传授知识,塑造灵魂,培养能力的前沿阵地,也是老师发挥才智,谱写青春乐章的立体大舞台。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未来社会的新型人才,也为了成就我们最美丽的事业,我愿意在三尺讲台上,为学生弹奏最美妙的人生乐章。

教师是一项需要献身的事业,也是一项充满激情的事业。’为人、为学、为师’都要全身心地投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陶行知先生的座右铭,也是他一生献身人民教育事业,寻求探索中国教育之光明大道的生动写照。当我再次咀嚼那一句句至理名言时,觉得做教师升华了我的生活,铸造了我的信念,萃取了我的人生真谛,也让我看到了更高层次的幸福源泉.。

教师朋友们,让我们做一棵树吧,播撒绿荫的同时也壮大着自己;让我们做一条河,灌溉田地的同时也丰富着自我;让我们作一条路,虽然千压万踏也能延伸自我!

篇二: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心得

陶行知先生是人民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教育的改革家。其博大精深的教育理论和丰富的办学实践启发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陶子”,为中国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高尚品德,是我们广大教师的指路明灯,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认真地向这位伟大的教育家学习。翻阅了《陶行知教育名篇》一书,知道陶先生在深刻了解了中国的文化和社会现实的基础上,提出的教育学说,既强调了教育的现实功能,又关注了教育的终极目的。读了陶先生的文章,深有体会:

陶先生提出“教学合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认为好的老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教学一方面要老师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把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如果教师只会用“旧瓶装新酒”,那就看不到新鲜的事物,教师应不断研究,才能时常找到新理,只有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 陶先生倡导“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社会即教育”,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大自然里,使它们任意飞翔。把学校的一切伸到大自然里,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这样的学校才是学校,这样的教育才是教育。陶先生主张远离生活的教育不是真教育,好教育,脱离实践的知识是虚的,不实用的。今天我们的教育教学脱离生活已越来越远。孩子们成天埋于书堆里,以高分遮面。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从陶先生的作品中随处可见他对好教师的殷切期望。他对自身成长提出了四个问题,叫做“每天四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陶先生认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建筑人格长城的基础,就是道德。一个集体的成员,若人人以集体利益为重,注意自己的每一个行动都为集体着想,则这个集体会越来越壮大,这个集体定是有希望的集体。否则,多数人只顾个人私利,不顾集体利益,则集体的根本必然动摇。如此,每个一线教师应该弘扬“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敬业精神。陶先生的“每天四问”为人们提供了进德修业的参考,当作一面镜子,时刻对照自己。“必然可以见出每一个人身体健康上有着大的进步,学问上有着大的进步,工作效能上有着大的进步,道德品格上有着大的进步,显出水到渠成的进步”。

所以作为我们教师,应该积极响应首先把修师德放在首位的号召。一个好的师德可以净化教师自己的心灵,每天充满快乐;一个好的师德可以让学生们心存温暖,这份温暖激励他们朝更好、更强去发展。我们又何乐而不为之呢?

篇三: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心得

作为一名教师,多读些教育著作,多了解些教育理论是不可获缺的。利用课余时间,我阅读了《陶行知文集》,从中受益非浅。

“从做中学”是美国现代著名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全部教学理论的基本原则。杜威认为,“所有的学习都是行动的副产品,所以教师要通过‘做’,促使学生思考,从而学得知识。”杜威把“从做中学”贯穿到教学领域的各个主要方面中去,诸如教学过程、课程、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都以“从做中学”的要求为基础。形成了“不仅塑造了现代的美国教育,而且影响了全世界”的活动课程和活动教学。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所创建的“生活教育”理论体系中最富有建设性、最具有可操作性的分支理论。“教学做合一”含义是“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是先生,在做上学是学生。”在陶行知先生意中,“教学做合一”实际包括三层意思:一是指方法,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二是指关系,对事说是做,对已说是学,对人说是教;三是指目标,教育不是教人学,而是教人学做事。他同时强调,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而“做”是根本,是中心。“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改造旧教育、创造新教育的锐利武器。在长期实践中摸索出了“教学做合一”从义到特质到具体方法一整套教学理论,建立和逐步完善了包括“教学做合一”在内的“生活教育”,并使其达到最高水平。

“教学做合一”并不是“从做中学”的翻版,陶行知对杜威的继承,也是批判的、改造的、创新的,有的甚至反其道而行之。其表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实践出真知。杜威的“从做中学”是以本能论心理学思想为基础的,具有明显的主观唯心主义的性质。“从做中学”虽然强调“做”,但把“做”看作是人们的生物本能活动。杜威指出人有四种基本的本能:制造本能、交际本能、表现本能和探索本能。而所谓本能,依他的理解,是与生俱来、无需经过学习、自然会知、自然会能的一种“人性与行为”。由这四种本能的需要产生了人的四种兴趣,即制作、语言与交际、艺术表现和探究发现的兴趣。这些本能与兴趣提供学习活动的心理基础和动力。于是,他把“每天的时光分为四期,叫儿童做下面四件事体:就是游戏、说故事、观察及手工。”他认为这正是儿童的自然本能生长的要素所决定的最好的教学内容。可见,这里的“做”只是一种基于生物本能要求、抛开一切社会基础的“活动。”

“教学做合一”中的“做”却不是这样。陶行知给“做”下的定义:“做”是在劳力上劳心。因此,“做”含有下列三种特征:行动、思想、新价值之产生。这就是说,这个“做”是“行是知之始”的“行”,行以求知,强调了“行”是获得知识的源泉,认为“亲知是一切知识之根本”,这是具有唯物主义因素的。

第二、“以教人者教已”。

“从做中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员与课本不复成为学生唯一的导师;手、眼睛、耳朵以及身体的全部,都是知识的渊薮。而教员变成发起人,课本变成试验品。”这样,教师在教学中不再是主导,而只是起一种从旁协助学生活动的参谋作用了。这是一个重大变革。但并未从本质上阐明师生关系,阐明教师该怎么做。“教学做合一”第三大特质是“以教人者教已”,说的是:若想在做上教者,先必得亲自演练一番,即首先在做上学。陶行知先生在《以教人者教已》一文中曾这样表述过这种思想:“‘为学而学’不如为教而学之亲切。为教而学必须设身处地,努力使人明白;既要努力使人明白,

自己便自然而然的格外明白了。”这是对教师素质的具体要求,与“教学相长”的思想也是类通的。“教学做合一”的具体方法中,“连环教学法”之“我教你,你教他,他又教他”,“艺友制”之“要想做好教师,最好是和好教师做朋友”,“传递先生制”之“即知即传人”,“小先生制”之“运动式地发动小学生来做小先生”等等。

由“从做中学”到“教学做合一”,我们不难看到陶行知先生改造旧教育、创造新教育所走过的艰难历程,不难受到陶行知先生敢探新理敢闯新道的开拓精神、勇于实践求真务实的研究作风的教育和感染。虽然“教学做合一”及其“生活教育”理论还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就是对我们今天“科教兴国”、“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群众运动以及活动课程与活动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研究也有许多重要的启迪和指导作用。

【第11篇】陶行知教育心得600字以上

近日,我读了陶行知先生教育名著,顿觉收益匪浅,充分认识到,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和理论充分体现了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教育理念,陶行知先生说:“爱满天下”。“热爱每一个学生”“为了孩子,甘为骆驼”陶行知先生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师爱,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学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产物。师爱是包含教育目的的爱,而且通过这爱以受到教育效果。称学生“爱人”,说明他的教育思想,是把爱和教育视作天生的结缘,教师爱学生,就有教育,学生爱教师,于是教育产生好的教育效果。孩子是稚嫩的,孩子是天真的,他们的思想和行为都需要我们精心地护理,教师对幼儿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爱孩子能营造出和谐、温馨、亲切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幼儿不仅乐学,而且个性会得到充分发展,形成积极向上的积极情感,这是创造能力形成的心理基础,同时热爱幼儿也是师德中至为重要的一点,陶行知先生在书中强调教育模式的核心是告诉我们怎样去爱,目的是为提高孩子的素质提供所需要的个性和能力,培养幼儿成为身心健康的人,读了陶行知先生文章后,我更感到正是陶行知先生有一颗博大、无私、奉献的爱心,更让我体会到要成为一名好幼儿教师,不仅要爱事业,更要爱孩子,爱是教书育人的源泉,我们更应敞开爱的大门,用爱接纳每一个孩子。

通过学习我深刻体会到:书中提出许多教育观点,陶行知先生对学生的爱还应表现在对学生学习、思想、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这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体现,也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实践,符合幼儿园现代教育的理念。我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要爱岗敬业、严谨治学、廉洁从教、要为人师表、尽职尽责、让家长放心。

【第12篇】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心得体会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不仅要具有广博的知识,还要有高尚的道德和创新的理念。通过阅读《六位教育家》,学习了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有关事迹,自己作为教师从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那里学到的东西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爱岗敬业。

首先,要热爱教育事业,要对教学工作有“鞠躬尽瘁”的决心。要做“有目的,有远虑,有理想”的人。既然我们选择了教育事业,就要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不计名利,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无私奉献,力求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尽职尽责地完成每一项教学工作。陶行知先生有一句名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教师的职业有苦也有乐,平凡中见伟大,只有爱岗敬业,不断地完善自我,才能在教育活动中有所收获。教师不仅仅是在奉献、在燃烧,而且同样是在汲取,在更新,在升华。教师要付出艰辛的劳动,但是苦中有乐,乐在其中。教师最大的乐趣就是照亮了别人,充实了自己。

二、要有爱心。

崇高的师爱表现在对学生一视同仁,绝不能厚此薄彼,按成绩区别对待。要做到“三心俱到”,即“爱心、耐心、细心,”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时时刻刻关爱学生,特别对那些学习特困生。在这点上,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做的事有过之而无不及。

三、加强师生情感,用爱心培养学生。

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只讲付出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这种爱是神圣的,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爱学生,怎么爱才是真正的爱。近来一些舆论批评某些教师是“制造自卑者的教师”。好多教师都认为,学生的优点,不夸跑不了;学生的缺点,不批改不了。因此,他们总是批评、训斥、否定学生,而很少鼓励、表扬、肯定学生。其实,在老师的眼里不应有教不好的孩子,爱学生就要对学生一视同仁,不能用简单粗暴的做法对待学生或歧视学生。应当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成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四、提高自身素质。

教人怎样做人的人,首先自己要知道怎样做人。教师工作有强烈的典范性,为人师表是教师的美德。教师以身作则,才能起到人格感召的作用,培养出言行一致的人。“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的一切。”教师要严以律己、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教师要以自身之言行给学生以楷模之影响。心得体会青少年具有模仿性强、可塑性大的特点,师生关系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塑造与被塑造的关系,要求学生文明修身,自己就要讲礼貌,谈吐文雅;要求学生衣着朴素、大方,自己就要端庄、整洁;要求学生言行一致,自己就要说到做到;要求学生说话诚实,自己就要表里如一。动之以情、以情育人,晓之以理、以理塑人,导之以行、以行正人。

总之,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教育是万古长青的事业,教师的任务无尚光荣,因此,我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开拓进取,努力工作。

这篇内容讲的是关于学生、教师、自己、先生、行知、就要、教育家、要求等方面的内容,觉得好就请(ctrl+d)收藏下。

【第13篇】陶行知的教育名篇心得体会2000字范文

陶行知的教育名篇心得体会篇一

陶行知先生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向人类贡献的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著名教育家。他博大的教育思想,求真的教育实践,行知合一的师德风范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不愧为大家景仰的’万世师表’。先生的名言虽然朴实,却极富哲理,并且贴近我们的教育世界,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灵。先生的’为人、为学、为师’ 这六个字不知什么时候已悄然印入我的心田,深入到骨子里,给我强大的精神动力,增添了克服困难的勇气。为师先为学,为学先为人。

(一)‘为人’诚笃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陶行知先生的一句名言,意即身正才能师为人范。他道出了作为一名合格教师,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较高的文化水准外,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师应有良好的道德素质。教师的道德品质,不仅是规范自己行为的需要,更重要的是用于教育学生的需要。教师职业的特殊在于育人,不仅用自己的学识育人,更重要的是以自己的道德育人;不仅通过自己的语言去传授知识,而且要用自己的灵魂去塑造学生的灵魂。陶行知主张教师要以身作则,“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矩,教职员躬亲共守。”他深信这种共学、共事、共修养的方法是真正的教育,以不倦的教诲,谆谆善诱,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陶行知先生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一生以身立教,辛勤耕耘,培育桃李,为人民的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是啊!在学生面前,教师是一个榜样,是一本书,是一幅画,教师良好的人格魅力、高尚的道德风尚是影响学生、教育学生最重要的因素和力量。

(二)‘为学’严谨

教师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承担着重要使命,因此必须应该具备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和学术精神,努力发扬优良的学术风气和学术道德。当今时代,新知识层出不穷,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每个人都需要加强学习、终身学习。教师是知识的重要传播者和创造者,连接着文明进步的历史、现在和未来,更应该与时俱进,不断以新的知识充实自己,成为热爱学习、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楷模。’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学习是永远无止境的。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师应’发前人所未发,明今人所未明’,提倡教师做一个发明家,不做一个教书匠。他提出的这种教师观正是我们当代教师所应追求的。

记不清曾有多少个夜晚,我端坐在桌前,以笔为伴,以书为侣,精心地设计着一份份教案,为某个教学环节苦苦思索,为突然闪现的灵感而喜悦。因为我清楚地知道对于要讲解的教材,只有深入钻研,教学中才能得心应手。当我走进教室看到讲台下几十双眼睛晶亮如星星、几十张笑脸天真如蔚蓝的天空,我的心里特别地踏实。因为我知道,我窗前那盏疲惫的灯一定会照亮孩子们心中希望的灯!

和同事们的热烈切磋,到外面的取经学习,一本本教学理论、教科研杂志开拓了我的视野,汲取了宝贵的经验,为我的教学注入了活力。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游刃有余,就必须要善于利用时间,做一个严谨笃学的人,像海绵吸水那样孜孜不倦地学习,切实转变教育观念,与时俱进,通过刻苦钻研和积极实践,实现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以新的姿态与新的风貌创造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业绩,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为师’行胜于言

陶行知先生曾精辟地指出:’行动是中国教育的开始,创造是中国教育的完成。’陶行知教育思想一个突出的特点,即是具有与时俱进的前瞻性、实践性和创造性。新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培养人,造就人,发展人。一所学校,一个教师如果真正感悟学陶实质,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就会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不断创新,有所建树,实现陶行知提出的’教学做合一’之’做’。如果我们满足于一幅标语、一个口号、一种形式,则新课改就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

在新课程改革推进中,我总是鼓励自己多想一些困难,少一些畏难;多学一些理论,少一些空论;多做一些行动,少一些被动,自觉接受新课改’三个挑战’,即教育观念的更新与挑战,教育角色的转变与挑战,教育方式及技术革新与挑战。在新课改实践中,养成剖析反思的习惯,创造性地解决教学实践问题,从而不断重塑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课堂教学是老师给学生传授知识,塑造灵魂,培养能力的前沿阵地,也是老师发挥才智,谱写青春乐章的立体大舞台。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未来社会的新型人才,也为了成就我们最美丽的事业,我愿意在三尺讲台上,为学生弹奏最美妙的人生乐章。

教师是一项需要献身的事业,也是一项充满激情的事业。’为人、为学、为师’都要全身心地投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陶行知先生的座右铭,也是他一生献身人民教育事业,寻求探索中国教育之光明大道的生动写照。当我再次咀嚼那一句句至理名言时,觉得做教师升华了我的生活,铸造了我的信念,萃取了我的人生真谛,也让我看到了更高层次的幸福源泉.。

教师朋友们,让我们做一棵树吧,播撒绿荫的同时也壮大着自己;让我们做一条河,灌溉田地的同时也丰富着自我;让我们作一条路,虽然千压万踏也能延伸自我!

陶行知的教育名篇心得体会篇二

陶行知先生是人民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教育的改革家。其博大精深的教育理论和丰富的办学实践启发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陶子”,为中国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高尚品德,是我们广大教师的指路明灯,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认真地向这位伟大的教育家学习。翻阅了《陶行知教育名篇》一书,知道陶先生在深刻了解了中国的文化和社会现实的基础上,提出的教育学说,既强调了教育的现实功能,又关注了教育的终极目的。读了陶先生的文章,深有体会:

陶先生提出“教学合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认为好的老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教学一方面要老师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把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如果教师只会用“旧瓶装新酒”,那就看不到新鲜的事物,教师应不断研究,才能时常找到新理,只有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 陶先生倡导“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社会即教育”,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大自然里,使它们任意飞翔。把学校的一切伸到大自然里,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这样的学校才是学校,这样的教育才是教育。陶先生主张远离生活的教育不是真教育,好教育,脱离实践的知识是虚的,不实用的。今天我们的教育教学脱离生活已越来越远。孩子们成天埋于书堆里,以高分遮面。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从陶先生的作品中随处可见他对好教师的殷切期望。他对自身成长提出了四个问题,叫做“每天四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陶先生认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建筑人格长城的基础,就是道德。一个集体的成员,若人人以集体利益为重,注意自己的每一个行动都为集体着想,则这个集体会越来越壮大,这个集体定是有希望的集体。否则,多数人只顾个人私利,不顾集体利益,则集体的根本必然动摇。如此,每个一线教师应该弘扬“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敬业精神。陶先生的“每天四问”为人们提供了进德修业的参考,当作一面镜子,时刻对照自己。“必然可以见出每一个人身体健康上有着大的进步,学问上有着大的进步,工作效能上有着大的进步,道德品格上有着大的进步,显出水到渠成的进步”。

所以作为我们教师,应该积极响应首先把修师德放在首位的号召。一个好的师德可以净化教师自己的心灵,每天充满快乐;一个好的师德可以让学生们心存温暖,这份温暖激励他们朝更好、更强去发展。我们又何乐而不为之呢?

陶行知的教育名篇心得体会篇三

作为一名教师,多读些教育著作,多了解些教育理论是不可获缺的。利用课余时间,我阅读了《陶行知文集》,从中受益非浅。

“从做中学”是美国现代著名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全部教学理论的基本原则。杜威认为,“所有的学习都是行动的副产品,所以教师要通过‘做’,促使学生思考,从而学得知识。”杜威把“从做中学”贯穿到教学领域的各个主要方面中去,诸如教学过程、课程、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都以“从做中学”的要求为基础。形成了“不仅塑造了现代的美国教育,而且影响了全世界”的活动课程和活动教学。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所创建的“生活教育”理论体系中最富有建设性、最具有可操作性的分支理论。“教学做合一”含义是“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是先生,在做上学是学生。”在陶行知先生意中,“教学做合一”实际包括三层意思:一是指方法,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二是指关系,对事说是做,对已说是学,对人说是教;三是指目标,教育不是教人学,而是教人学做事。他同时强调,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而“做”是根本,是中心。“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改造旧教育、创造新教育的锐利武器。在长期实践中摸索出了“教学做合一”从义到特质到具体方法一整套教学理论,建立和逐步完善了包括“教学做合一”在内的“生活教育”,并使其达到最高水平。

“教学做合一”并不是“从做中学”的翻版,陶行知对杜威的继承,也是批判的、改造的、创新的,有的甚至反其道而行之。其表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实践出真知。杜威的“从做中学”是以本能论心理学思想为基础的,具有明显的主观唯心主义的性质。“从做中学”虽然强调“做”,但把“做”看作是人们的生物本能活动。杜威指出人有四种基本的本能:制造本能、交际本能、表现本能和探索本能。而所谓本能,依他的理解,是与生俱来、无需经过学习、自然会知、自然会能的一种“人性与行为”。由这四种本能的需要产生了人的四种兴趣,即制作、语言与交际、艺术表现和探究发现的兴趣。这些本能与兴趣提供学习活动的心理基础和动力。于是,他把“每天的时光分为四期,叫儿童做下面四件事体:就是游戏、说故事、观察及手工。”他认为这正是儿童的自然本能生长的要素所决定的最好的教学内容。可见,这里的“做”只是一种基于生物本能要求、抛开一切社会基础的“活动。”

“教学做合一”中的“做”却不是这样。陶行知给“做”下的定义:“做”是在劳力上劳心。因此,“做”含有下列三种特征:行动、思想、新价值之产生。这就是说,这个“做”是“行是知之始”的“行”,行以求知,强调了“行”是获得知识的源泉,认为“亲知是一切知识之根本”,这是具有唯物主义因素的。

第二、“以教人者教已”。

“从做中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员与课本不复成为学生唯一的导师;手、眼睛、耳朵以及身体的全部,都是知识的渊薮。而教员变成发起人,课本变成试验品。”这样,教师在教学中不再是主导,而只是起一种从旁协助学生活动的参谋作用了。这是一个重大变革。但并未从本质上阐明师生关系,阐明教师该怎么做。“教学做合一”第三大特质是“以教人者教已”,说的是:若想在做上教者,先必得亲自演练一番,即首先在做上学。陶行知先生在《以教人者教已》一文中曾这样表述过这种思想:“‘为学而学’不如为教而学之亲切。为教而学必须设身处地,努力使人明白;既要努力使人明白,

自己便自然而然的格外明白了。”这是对教师素质的具体要求,与“教学相长”的思想也是类通的。“教学做合一”的具体方法中,“连环教学法”之“我教你,你教他,他又教他”,“艺友制”之“要想做好教师,最好是和好教师做朋友”,“传递先生制”之“即知即传人”,“小先生制”之“运动式地发动小学生来做小先生”等等。

由“从做中学”到“教学做合一”,我们不难看到陶行知先生改造旧教育、创造新教育所走过的艰难历程,不难受到陶行知先生敢探新理敢闯新道的开拓精神、勇于实践求真务实的研究作风的教育和感染。虽然“教学做合一”及其“生活教育”理论还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就是对我们今天“科教兴国”、“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群众运动以及活动课程与活动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研究也有许多重要的启迪和指导作用。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陶行知的教育名篇心得体会2000字范文,想要了解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

【第14篇】陶行知教育理论读书心得体会

陶行知教育理论蕴涵着深刻的哲理,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按照陶行知先生的说法,’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就是教育法。它的涵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这是陶行知在这本书中的一段话。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用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教师,只有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只有引导学生做教育,才不是假教育。

我读了陶行知先生的.这一席话,让我对他的教育名言“生活既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他把生活教育提高到这么一个高度,让人为之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同时感叹教育家的前瞻性,这不就是我们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吗?

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教育,善于开启学生感受生活、学习探索的兴致,教师是一个活的教科书,孩子从“活”的书中能感受生活,感受生命。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不仅要教给孩子知识,更要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学习。作为教师,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形式上的活动,应该透过表面的活动,更有效的帮助孩子获得全面发展的机会,健全他们的性格和个性品质。

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当我把自己“精心设计”的教案“有条不紊”地实施时,我的孩子偏偏喜欢“节外生枝”;当我给孩子们出示课件时,却见孩子们一脸漠然,没有兴趣……我想究其原因是自我感觉太好,太夸大自己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道德的楷模、知识的源泉、正义的化身”,这美好的角色一直使我在孩子们面前透着一脸的“霸气”,一直处于“主宰”课堂的地位。

作为一名教育者,我将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以陶行知先生的理论为指导思想,引导学生手脑并用,学会过硬的技能,使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用人才。

【第15篇】学习陶行知教育理论心得体会

假日期间我读了《陶行知先生名篇精选》一书,感悟很深,通过阅读陶行知先生的着作,我有两点体会:

陶行知先生提出“教学合一”,其含义极其丰富。陶行知先生说:“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学生拿做来教,乃是真理;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用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如果教师只会用“旧瓶装新酒”,那就看不到新鲜的事物。教师应不断研究,才能做到以学定教。陶行知先生倡导“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社会即教育”,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大自然里,使它们任意飞翔。把学校的一切伸到大自然里,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这样的学校才是学校,这样的教育才是教育。陶行知先生主张远离生活的教育不是真教育,好教育,脱离实践的知识是虚的,不实用的。今天我们的教学提倡生活化、人文化,也正是陶老先生的理念,学习离不开生活,学习就在生活之中,学生活中的问题,已成为我们每一个教师所努力做到的。

“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这个理论实际上就是告诉我们对于学生要做到“因材施教”,对待不同的学生要“个别对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对学生的能力进行细致的了解,从而在课堂上为不同的学生创造能发挥他们自身能力的学习情景,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达到学习目标,都能感觉到他们也是在不停地进步,从而避免学生因为经常不能获得成功而失去兴趣,产生厌烦心理。我们在教育中不能用统一的方法来进行,而应该针对每个孩子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选择适合孩子的方法。

陶行知先生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不在教学,而在于教学生学。老师如果只“教”或只“教学”,就把学生当作“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学的积极性,更不能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素质教育主张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所以教师的社会职能就是体现出“导”这个特点来。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师不应把现成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而应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告诉学生,使学生自己动脑,经过不断反复推敲以求得最佳结果。与此同时,陶行知先生又指出不能让学生像“无头的苍蝇”似的盲目乱撞,教师应精心设计好一系列程序,指导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来解决问题。由此我们不难体会到陶行知先生的苦心,他想通过这一方法的寻求来最终培养学生的能力。能力有了,学生就不仅能使自己获得丰富的知识,而且还可以解决新的问题。

教育之路漫漫而修远,让我们在陶行知先生先生的教导下,怀揣一颗对教育、对学生真挚的心在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吧。

【第16篇】有关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心得体会范文

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思想体系的主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中汲取丰富的养料,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我学习了陶行知教育理论有如下的体会:

一、关注社会生活,实施生活教育。教育是为了生活,离开了生活的改进,教育就失去了意义。这就要求教育要从课堂和书本走出来,去关注社会生活,即关注生活重于关注书本。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不仅使书本知识变活,而且使学生开阔视野,从社会生活中吸取综合的多方面的知识,从而获得思想和精神力量。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全新的教育思想,他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的变化。把日常的教育和教学都要和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中,书本知识要联系社会实际,引导学生关心家乡的建设、国家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成就和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生活。组织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社会服务中去观察、去感受、去锻炼、去分辨,以吸取有益的思想和知识。

二、尊重学生主体,指导学生学会学习。会学习才能创造。学习的欲望和能力,即自己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重要基础之一。学习是人主观的精神活动,要获取知识,人必须积极地使用并协调自己的感官,发动自己的大脑,并做出主观的意志努力。可是在我们的传统教学中,学生只是知识的容器和被塑造的材料,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教师灌输花时多,效果差,学生听、记、背学得苦,求知欲没有了,创造力抑制了。这样的教学状况怎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呢?因此,在教学操作上,必须改变“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陶行知的教学思想,“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生学的法子。”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探索“引导学生学”的方法,把教学过程变成“教学做合一”的过程。教学固然要发挥教师积极指导的作用,但决定教学效果的主要还在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只有学生愿意学、认真学、乐意学,才算是教学效果好。

三、实施爱的教育,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陶行知说:“小孩子的体力与心理都需要适当的营养。有了适当的营养,才能发生高度的创造力。”人在小学阶段其心理的基本需要中,情感的需要是第一位的。师爱犹如心理发展的精神乳汁,哺育儿童的心灵发展。师爱能营造出和谐、温馨、亲切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师生关系中,学生不仅乐学,而且个性会得到充分发展,范文写作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这是创造能力形成的心理基础。不仅学习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献身教育的品格,更要有“爱满天下”的高尚情怀,发扬“因为差,更要抓”“因为差,更要爱”的敬业精神。老师对特殊生更要倾注真诚的爱心,使学生感到老师的亲切、集体的温暖,从而树起生活的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多给学生关照和温暖。对学习好的学生热心引导,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及调皮的学生也是从爱开始,进行指导帮助,不歧视、不训斥、不讽刺挖苦。学生们感受到老师的爱,有了良好的情绪,学习的积极性也就提高了。

四、焕发学生活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要求人首先必须有活力,但我国的传统教育恰恰就有扼*的活力之弊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就需要在我们的文化、教育观念中,在我们的教育操作中,去检索并革除压抑、束缚学生个性的一切旧观念。范文内容地图创新教育是教育观念,又是具体的教学思想,它只有化作具体的教育教学的操作方法才能够实现。但教育教学无定法,因此它又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为此,今后我们更要认真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牢固树立以素质教育____基础教育主流价值体系观念,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家在公租房生活网》系信息发布平台,家在公租房生活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相关推荐

  • 负开头的四字成语(33个)

    1、负恩昧良[fùēnmèiliáng]释义:昧:隐藏;良:良心。辜负恩情,泯灭良心。出处: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四回:“不意今日群芳大放,彼独无花。负恩昧良,莫此为甚。”2、负荆请罪[fùjīngqǐngzu&i

    2023年12月5日
    00
  • qq音乐桌面歌词怎么打开

    1、方法:首先打开【qq音乐】客户端,然后点击右下角【我的】图标,接着点击右上角【更多】图标,再点击【设置】选项,最后将【桌面歌词】右侧的开关打开即可。2、扩展:qq音乐是腾讯公司推出的网络音乐平台,是中国互联网领域领先的正版数字音乐服务的领先平台,有着个性明星主题:大咖装,添星妆,同时也是一款免费

    2023年12月17日
    00
  • 一天一句暖心话晚安

    1、今夜我心头的月亮又被你打翻了,晚安!2、生活总是让我们遍体鳞伤,但请相信,你今天受的苦,吃的亏,担的责,扛的罪,忍的痛,到最终一定会变成光,照亮你的路。晚安!3、我要睡了麻烦帮我关下月亮,晚安鸭。4、这世界偷偷爱着你,只是你不知道而已。晚安!5、不是不想说话,而是有很多话讲不出来,放在心里会安全

    2024年1月3日
    00
  • 2023最新反腐倡廉学习心得体会(精选16篇)

    【导语】2023最新反腐倡廉学习心得体会怎么写好?本文精选了16篇优秀的反腐倡廉学习心得体会范文,都是标准的书写参考模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2023最新反腐倡廉学习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希望您能喜欢。目录第1篇2023最新反腐倡廉学习心得体会第2篇学习群众路线心得体会:反腐倡廉第3篇学习

    2023年12月23日
    00
  • 形容想说却又停住的成语(1个)

    1、戛然而止[jiáránérzhǐ]释义:形容声音突然终止。出处:清·章学诚《文史统义·古文十弊》:“夫文章变化,侔于鬼神,斗然而来,戛然而止,何尝无此景象?”

    2023年11月22日
    00
  • 诉说励志的句子

    1、聪明人嘲笑幸福是个梦,傻瓜到梦中去找幸福。要获得实在的幸福,须既不太聪明,也不太傻。这种介于聪明和傻之间的状态,叫做生活的智慧。2、人的一生中都会有机会获得一些或多或少的掌声,但仅仅是别人的掌声,那是远远不够的。人要学会自己照顾自己,自己激励自己。要做到这一点,你必须在生活中不断地为自己鼓掌。3

    2023年12月14日
    00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关注微信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296358331@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