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空中文兼职汉语老师(悟空中文老师招聘)

悟空中文兼职汉语老师(悟空中文老师招聘)

悟空中文兼职汉语老师,悟空中文老师招聘

内容导航:

  • 寒春与杨振宁
  • 小语种毕业生迈入失意年代
  • “悟空中文”这个公司怎么样在家线上办公是不是个
  • 一、寒春与杨振宁

    作者:李树喜

    前天,杨振宁先生百岁座谈会上发言,主要讲他与寒春的朋友关系。细述一下是很有意义的。

    在中国作家中,我是第一个写寒春阳早报告文学也获过奖;1981年出版了《两个美国老乡》。这些内容都是来自阳早和寒春口述。

    寒春(Joan Hinton,1921年10月20日——2010年6月8日),在美国是纯粹的核物理学家-
    曼哈顿计划中少数的女科学家之一;1948年来到中国后,是纯粹的农业机械化和养牛专家。

    寒春她和她的丈夫阳早、哥哥韩丁均被称为“中国人民的好朋友”, 是最早获得在华居住权(即中国绿卡)的外国人士。

    寒春,也是杨振宁的老朋友。

    图为杨振宁在寒春生日座谈会上

    核之门与导师费米

    早在上大学前,寒春的化学和几何老师认为,寒春有一个“很适合于科学而不是文学的脑袋”。这给寒春以深深地影响。她认为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升起了成为一个科学家的梦想。

    寒春是1939年进入本宁顿大学的。在这里,她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得到了满足和发挥。寒春深深地迷上了威尔逊云室及其展示的原子轨迹。她想象着,微小的原子组成的无声的轨迹会是什么样子?继而从小小的原子联想到遥远的宇宙空间。

    学校要求学生在大学期间完成一个研究项目,寒春选择制作“云室”。除了在课堂学习理论;课余还去校外找老工匠学习使用车床和铸造零件;此外,她还去康奈尔大学观察云室是如何运作的。那里的加速器研究教授和研究生们非常喜欢寒春,热情地教她使用制造云室的器具。到了大二,寒春则设计和制作出了自己的云室。

    大学三年级期间,寒春被告知,这里的大学课程已经把相关的核物理的知识都教授了,下一步她可以去读研。寒春立即申请康奈尔大学物理系但未被录取。那里的朋友告诉寒春,物理系的“大人物”只是因她是女性才不录取她。寒春感到受到了打击。

    22岁的寒春风华正茂,散发着天然优雅与自信。而骨子里是的倔强和豪放。她对男女不平等十分不满,同时不屑女性的过度打扮和矫揉造作。大学毕业典礼应当以正装出席,母亲卡玛丽塔为此带来一双高跟鞋,让寒春穿上。穿着高跟鞋的寒春很不自在,十分难受。典礼刚一结束,寒春立即脱下一只鞋扔到远处。她不顾母亲的呼喊,接着又脱下另外一只扔了出去,并转过身对母亲说:“这就是我对穿高跟鞋的看法。我绝不会再穿它们了。”

    这是寒春一生中仅有的穿高跟鞋的经历。

    第一次考研的挫折没有难住寒春。1942年夏天,寒春入学威斯康辛大学,并获得奖学金。作为义务,她必须在系里的两个实验室辅助授课。最让她头疼的是,研究生们成立了一个俱乐部但不许女性加入。

    1944年某个时间,寒春陷入困惑,她发现,自己的同学一个又一个消失得踪影全无。悄悄地,没有人知道,也没有人解释说发生了什么事情,寒春预感到这隐含着巨大的秘密。终于有一天,寒春收到一封来自康奈尔粒子回旋加速器小组同学们的信和表格,介绍说他们正在忙于一个军事项目,问她是否有兴趣加入。寒春喜出望外,迅即把收到的表格填好,寄回。不久,一份通知就寄到寒春身边。寒春把寄来的通知给学校主管看,主管也很兴奋,因为战争时期,美国各高校最好的学生都被召集参加军事项目。学校很乐意把自己的优秀学生送出去,除了有助于赢得战争之外,还可以为本校争光。主管破例安排了一个“寒春硕士论文答辩会”,并以寒春大学二年级威尔逊云室硕士毕业的论文为凭,授予寒春硕士学位。于是,寒春到新墨西哥州的洛斯阿拉莫斯(Los
    Alamos)报到,参与国家实验室的科学研究,这是最尖端的理论和实践项目-原子武器研究及制造。

    而当寒春知道这个项目的机密之后,在项目结束前就不能随意出去了,但又不知道这项目会持续多久。不久,那两个将她从威斯康辛地下室召唤过来的家伙霍洛维和巴切尔找到寒春,将她带到一个密室,告诉她:

    “这里的工作是用铀和钚制造原子弹”,他们还说:“我们不叫它炸弹,叫它小玩意儿。”这是寒春惟一的一次听到“炸弹”这词。

    第二天,工作人员给她分配了一个营地里的房间,并指给她军用食堂所在,同时给了她一个写有“H44”的白色徽记。职员脖子上佩戴的徽记分为两种颜色——白色和蓝色。白色的是科学家,而如果你是一个科学家,那就可以阅读所有机密文档;蓝色徽记的是军方工作人员,机密等级就要稍低一些。

    试验场位于一个高地顶部,约有一英里宽,按工作类别划分为不同的大区域。科技区包括巨大机床厂房,里面有成排的车床和磨床。另一个区域是负责爆炸研究,因为当“小玩意儿”最终制造出来时,需要有正确类别和适当数量的炸药将之引爆。

    寒春所在团队是制造第一个浓缩铀发生器。因为实验非常危险,所以他们被安排在一个峡谷里工作,如果发生严重意外,其它人员就可以与大爆炸隔离开来。在营地顶部一栋建筑的墙上有一块木板,上面挂满峡谷研究组的车辆钥匙。早上上班时,他们只需随便抓个钥匙驾着卡车或汽车下去。寒春则另有发现,她可以顺着边上的岩石走下去,而不必麻烦地使用车子或钥匙,因而时常和他人在山谷里相遇。

    在洛斯阿拉莫斯,著名科学家费米(Enrico Fermi)是研究团队的总负责人,团队的任务是制造第一个浓缩铀发生器。寒春和同事鲍勃?卡特(Bob
    Carter)负责高能反应堆的工作。反应堆开始运行后,他们负责清理反应堆产生的毒气。当时还不完全了解辐射对人体的危害。体检时,寒春的红、白细胞数都明显偏低,大家认为是过量的辐射所致。

    费米安排寒春的又一项工作是管理盖氏计量器,寒春觉得枯燥无味,心情郁闷,以致出现不正常的测量数据。费米仔细检查发现,是寒春工作不专心造成的。他没有严肃批评寒春,而是与年轻人有说有笑地称其为“寒春效应”。但寒春却理解到数据的重要和问题的严重。

    快速反应器组用钚作为内核,研究组对钚进行各种试验。一次,哈默尔(Hammel)将一些钚放到水里,然后将水倒掉,钚立刻变成紫色,开始了核裂变!哈默尔迅速放下东西,吼叫着让大家离开。哈默尔被送到医院住了一段时间,活下来了,但头发分明掉了不少。

    快速反应器继续使用钚进行试验。由大量氢原子组成的石蜡可以将中子反射回中子源,试验组就用石蜡将钚包起来观察钚的反应,这是危险的试验,他们称这样做是“摸老虎屁股”,并议论着核裂变的临界点在哪里,核裂变是否可能引爆整个地球的大气层等命题。

    有一天,哈里?达里安(Harry
    Daglian)把钚上的一片石蜡碰掉了,钚变成紫色,哈里?达里安立即双手麻木。寒春马上开车送哈里安去医院抢救。一个月后,哈里死了。他是原子辐射的第一个受害者。

    这是危险与前沿的工程。寒春,也成为第一个参加核武器制造的女科学家。

    言传身教,诲人不倦。费米(1901-1954)是寒春最尊敬的老师。

    费米的渊博知识和人格魅力影响了寒春。

    在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后,有一天,费米把寒春叫到办公室说,我们该写论文了。费米口述,寒春记录,交待寒春回去写。寒春不知道怎么写好,就把记录整理出来,交给费米。费米稍作修改,交给寒春去发表。署名时,第一作者是寒春,第二作者是费米。40多年后的1991年,寒春回洛斯阿拉莫斯与同事们相聚,寒春把这事说出来。大家笑着说,直到今天才真相大白,并赞叹费米的高风亮节。

    寒春跟随费米学到先进的思想和理论。寒春晚年回忆这段时光说:“费米是一个完美的老师,能从实用角度理解各种最复杂理论。他毫不犹豫地砍掉大量不重要的冗繁细节,把抽象的物理学变成活生生的现实。”“只有真正懂行的人才能够将事物表达得这么简单,连门外汉都听得懂。”

    原子弹震动

    紧锣密鼓,时机已到。第一次原子弹爆炸实验于1945年7月16日进行。

    由于寒春和卡特主要负责高能反应器,他们本来不必留在阿拉莫戈多试验场,这会错失近距离观察实验的机会,这是寒春不能接受的。幸好,金·克斯特和其他朋友给寒春和卡特画了一张详细的路线图,标明了如何到达距离爆炸地点25英里外的一个小山,在那里可以在安全距离实地进行观察。爆炸之前的周末,寒春去看望了仍然在奥本海默小屋里度假的妈妈和姐姐。由于被要求严守秘密,忠于职责,寒春只是偶然对姐姐珍提及,如果她在16日早上很早很早起床,也许能看到某个奇特的东西,而没有透露其他任何内情。

    卡特有辆摩托车,而军方工作人员斯基茨有辆双座敞篷车,他们一行四个人驾驶这些车辆,在七月的那个下午悄然来到了阿拉莫戈多沙漠,在离军事基地最近的小镇等到黄昏。其间,有军用吉普不断来回巡逻,他们只能关着车灯静候。

    他们已经到达地图上所标示的山岩,就把摩托车和汽车藏在灌木丛下面,踮起脚往南方遥望。试验时间定在午夜。午夜来临,又过去了。南方像墨一样黧黑。他们不时感到有点雨丝飘洒,又旋即消散。

    东方的地平线渐渐发亮,黎明到来了。然而,还是没有任何动静。

    突然,天空骤然全亮,不知道光从哪里来。寒春感到好像是从海底生起。霎时宇宙间都是耀眼的光芒。慢慢地,又像有个磁铁吸收,这些光亮猛地一下就缩回到那个紫色的云团里面去了。就像燃烧的巨大油桶,外面黑色、里面紫色。那是有毒的致命的颜色啊。那东西继续上升、往上升,顶上应当是极度高温,因为它把云层都蒸发了,天空只留下了一圈完美的蓝色。那东西径直向上。圆柱的顶端像是个积云,有着日出般的颜色,红蓝交汇,而最底部还是夜晚,沸腾的紫色的留在最底部。

    空中十分耀眼,依然万籁俱寂,突然,“砰’”的一声巨响,那声音难以置信的尖锐。它来自25英里开外,怎么会这么迅疾!冲击波之后,声音一段时间后才到达寒春他们的观测点。整个大地剧烈震动,回声前后激荡。由于山谷两面是山,声音一直回荡不断,如巨雷隆隆作响…

    强光,巨响,高热,辐射,原子弹爆炸实验成功了!

    由于亲身参与这项工程,寒春和朋友们激动异常,两年来头一次放开大声讨论。然而环顾四周,寒春发现并不只有他们在这石山上,还有十几个人夜里也藏在这,他们来自基地的其他部门小组,都是按着他们有的那个路线图来到了这里的。

    科学家们知道自己创造了一个非常可怕的东西。

    1945下半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在激烈进行,尽管已近尾声。日本军国主义还在困兽犹斗;曼哈顿的原子弹试验已经成功。主流舆论希望给日本以毁灭性的打击结束战争;科学家们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己创造的是一个非常可怕的东西,希望在战场上得到验证,看它威力如何;美国军方一些人甚至担心战争结束前没有机会使用自己的新式武器。综合上述考量,继任罗斯福总统的杜鲁门决心对日本使用核武器。

    为了观察原子弹的全部效果,军方预选了三个日本城市作为投放目标:广岛、小仓和长崎。所以最后没有轰炸小仓的原因是,小仓上空有太多的烟尘,不利于美国空军确定目标”,寒春后来如是说。

    1945年7月16日,美国巡洋舰“印地安纳波利斯”号极为秘密地驶往太平洋波涛中的天宁岛,它所装载的一个方块形状的“特别物资”,无疑比整个战舰还要重要–
    这就是一块铀235材料及其配套的原子弹金属外壳(原子弹估值当时在20亿美元以上)。当时舰长并不知道内情,他得到的命令是:如果遇到危机,宁可放弃战舰也要用小艇把那块“物资”平安运到。

    到达天宁岛后,特别物资”被放置在一个直径45厘米、高60厘米的铅筒内,由两名卫兵日夜守护。8月2日,杜鲁门总统发出可以对日本空投原子弹的命令。8月5日,技术人员把铀块固定在弹壳内,组成一个长3米、直径0.9米、超过1吨重的完整的原子弹。军人们小心翼翼地把它放置在一条挖好的壕沟;接着,B-29轰炸机缓缓开到壕沟上方,再缓缓地打开舱门,原子弹又是缓缓被吊起,牢牢地固定在机舱—整个过程不容许丝毫马虎和差错。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件威力巨大的恶魔被命名为“小男孩”-一个美好动听的名字的。空投前的“小男孩”接受了美国飞行员恶作剧的打扮—蓝色的铁皮上胡乱涂抹上嘲骂天皇的粗鲁词句,还有著名电影明星丽塔·海沃思满面春风的美人图。

    当地时间凌晨8月6日2时40分,保罗·蒂贝茨上校率领的“恩诺拉·格”机组腾空起飞,技术人员在空中完成最后一道安装任务–
    艰难地接好起爆的炸药和引信。气象飞机对九州进行一番探察之后确定了目标。8时14分,日本广岛上空掀起了震惊世界的爆炸和强烈冲击波……火光冲天,烈焰万丈、惨绝人寰。13万生灵在刹那间惨死,包括关押在广岛监狱的一些美国战俘。3天后,长崎遭到了与广岛同样的命运。

    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显然与原子弹轰炸有关。

    不错,一些政治家和许多人都不认为是原子弹决定了日本投降和二战终结。但原子弹毕竟有着明显的震慑作用。它改变了战争的进程,震慑了日本皇廷,震动了海陆战场,它替代和减少了步步围攻给美军造成的伤亡,使得日本决策者没有选择地举起了降旗。

    罹难者的血泪控诉作证,浩繁的历史档案作证,原子弹的破坏是多么惨不忍睹,骇人听闻!它是战争的极端,是人类的悲哀。在塞班岛的几乎所有纪念物上,人们都可以看到日本人和各国人士对原子弹的谴责、遗憾或反思。但是,一个首恶的国家或民族的是要受到惩罚的。不幸的是,这种惩罚往往落到民众头上,而战犯却有可能躲避惩罚。这是战争的残酷,也是对发动不义战争的国家和民族的警醒。

    原子弹对美国和世界科学界也是巨大的震动。洛斯阿拉莫斯掀起了轩然大波。有些科学家想从军方手中夺回他们创造的这个怪兽;有些科学家甚至主张再使用原子弹去征服正在膨胀的苏联;有些科学家则回避政治问题,想继续他们的科学研究。

    寒春,作为第一颗原子弹制造的参加者唯一的女科学家,有着独特深沉的思考。

    1945年8月23日,克里希(R. Chrisy)等9位科学家联名发出通告:

    8月30日上午在2号剧院开会,请同意下述观点的人参加会议:有强烈意愿要组成一个科学家组织,这个组织的首要目的是将科学技术进步用于有益于人类的地方。关于未来原子能使用的意见正在制定当中。科学家们有必要成立广泛的组织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寒春和很多同事参加了这次会议,当天晚上,他们组成了洛斯阿拉莫斯科学家协会,目的是争取平民对原子能的控制权。

    新成立的协会定期聚会,讨论当前问题,制订行动计划。他们做的第一件事,是收集原子弹爆炸后熔化的沙子样本,将之命名为天地人晶石(Trinitite),由寒春把它压进透明塑料盒子里,寄给美国人数较多的几百个城市的市长,并附上字条:“你们希望自己的城市变成这样吗?为平民控制原子能而奋斗。”

    后来,寒春2009年访问日本,手里拿的还是1945年核爆炸熔化的沙子样本。

    至今,尽管关于美国使用原子弹轰炸日本的必要性和正当性还有争论,但原子弹造成大量平民死亡并威胁到人类安全是不争事实。这使寒春心痛如绞,耿耿于怀。其出发点无疑是世界和平和劳动者的利益。

    二战结束不久,洛斯阿拉莫斯的科学家协会解散了。一些人回学校学习或教书,一些人继续从事研究。正在寒春郁闷之时,芝加哥大学的艾莉森(Allison)和费米一起创办了核物理研究所。费米对寒春说:“你为什么不到我们这里来呢?”艾莉森给了寒春一份加速器助教的工作。就这样,寒春又进入核物理的尖端领域。

    这个核物理研究所学术氛围很深。费米组建了一个晚间学习小组,晚饭后,小组成员聚在一起研究讨论各种感兴趣的物理学问题。这个被费米称为“娃娃物理学家”的小组成员有寒春、欧文?张伯伦(Owen
    Chamberlain)、爱德华?泰勒(Edward Teller)、丽安娜?马歇尔(Leona
    Marshall)还有一位杨振宁,来自中国年轻的才华初露的科学家。

    核爆炸成功之后,寒春不仅获得了奖学金,而且有了一间大的办公室,同屋的是当年在飞机上记录和拍摄了广岛、长崎原子弹爆炸实况的同事哈罗德·阿格纽(Harold
    Agnew)。寒春期待着不断创新的研究工作,并准备1948年参加博士学位考试。

    但是,寒春对这个项目越来越封闭十分困惑不解。例如,他们的加速器试验室需要重水,但是一点都无法得到。而学校大厅对面一间屋子里就堆满了成箱的重水,这些重水都要运往国家核物理实验室用于军事实验。

    寒春还看到,当年一起为争取平民控制原子能而呼吁的科学家们,都忙于发表各自署名的论文,而且互相嫉妒。接着一个重要发现:自己的课题经费原来是海军提供的,这让她难以接受,那是一种孙悟空跳不出如来佛手掌的感觉:“你拿了海军资助的奖学金,就得听命于军方。”良心不允许寒春继续,这违反了自己的初衷。献身纯核物理的理想动摇了。寒春下了决心,离开自己心爱的物理科学研究,尽快去中国看看。当然,如果在中国所见所闻也不满意,再回美国完成学业也不为迟。

    正当前程远大之时,年轻物理学家的人生之路突然调转船头,转向东方,驶向中国。

    二十年后,1964年十月,当中国成功试验原子弹爆炸的时候,美国一些不明就里的人才发现第一位参与原子弹研究的女科学家寒春在中国,认定是寒春把核秘密带到中国。经过一番详细地调查确认,寒春早已远离了核物理而始终与牛为伴。中国人的原子弹完全是自主完成的。

    寒春与杨振宁

    寒春和杨振宁是同学同事,尽管两人后来走上完全不同的道路:一位是享誉国际的物理学家,一位是卓有成就的畜牧和养牛专家。

    杨振宁1922年10月出生于安徽合肥,1945年考取清华大学后赴美留学,在恩利克·费米核物理研究所学习、工作。寒春正好也在那里。

    杨振宁清楚地记得,他和寒春是1946年月1月2日认识的。二人同修的费米的课程。那年秋天,两人又同在阿里森(Allison)教授的实验室作论文,寒春前脚到,杨振宁后脚来,同在一室做实验,就更加熟识了。

    杨振宁头脑聪明,但动手能力不够。和善于动手的寒春比就更相形见绌。

    1971年,杨振宁第一次到新中国,和寒春在山西大寨不期而遇。寒春见老同学的第一句话就是“你差点儿把我给电死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杨振宁回忆,“那时我们同在一个在实验室当学生,Allison教授要建造一个40万伏的加速器,那个加速器在当时算是不小的了。那里有很长的一个管子,实验室有两间房子,一间是加速器,一间做研究工作。控制系统在研究室房间里,寒春在加速器那边,站在木质平台上,手还抚在圆形表面上。正在这时,我走进实验室,没有看见平台顶端的寒春,无意中拧开旋钮,40万伏电压致使平台表层烧穿,电流狠狠地撞击了寒春。幸亏寒春是手背挨着半球,电击瞬间,肌肉条件反射,手离开了半球,人也退了几步。所幸没被电死。但胳膊上留下了明显的伤疤。

    杨振宁说, “我不应该把电极弄上去了,电压陡然升高,差点儿把她电死。”

    杨振宁回忆说,我在那个实验室一年半就很“出名”了,原因是笨手笨脚,凡是出洋相的地方差不多都是我搞出来的。当时实验室有一句话:Where there is
    bomb,there is
    Yang,就是任何一个有“爆料”的地方都有杨振宁。不过大家对我都很友好,因为我缺少做实验的经验,比如说是用什么改锥做什么事情,我不晓得。一天,Allison说:我们这个加速器要有一个冷却设备,需要用管子,要把管子从这个地方通到那个地方。我问寒春,管子在什么地方?她说在地下室里有个地方专门存放管子。我一去,果然看到有大大小小的管子,我拣了一个很长的管子。管子需要弯过来,我把那个铜管一弯就弄扁下去了,怎么弯也不行。我又去找寒春,她说有个工具,一个圆圆的东西,借助它弄起来就很顺手。像这样的事情她给了我很多很多的帮助。我没有经验,我搞得不好,是因为我没有动手实验的细胞,常常弄出很可笑的事情。不过我考试的成绩很好,所以大家对我的态度还好。

    杨振宁还记得是1947年春天,寒春跟他说:“Frank(杨的英文名字),你能不能教我中文?”我说:“好!”我就教了她一些中文,有口语的,也有写下来的话。寒春说,第一句先教的是“这是一支铅笔。”这情节使她记了一辈子。

    1948年3月,寒春对同事们说,她要到共产党的中国去。这在当时的美国是不可思议的事,寒春是费米的主要助手。费米当时做的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测量原子铀的临界质量。那是费米和寒春合作测量出来的,这是个关键性的实验。原子弹又是高级机密和敏感的事情。所以,此时寒春要去中国,确是非比寻常。作为寒春的导师,费米、艾利森、泰勒都来劝寒春不要去战乱中的中国,不要去延安。但是,他们一直没有向任何人走漏一点风声。如果只要有一个人告密,寒春就走不成了。这些科学家的想法是:人们有权自由地追求理想的东西,哪怕是与己意见不合。事后,中央情报局找艾利森调查寒春情况,艾利森对他们说:“这关你们屁事。”

    寒春把自己的决定告诉了杨振宁。杨振宁才明白寒春前些日子为什么要他教她讲中国话。当告诉杨振宁自己决定要远走中国时,寒春有些激动,轻轻哭了一小会儿。尽管已经下决心离开,她仍然有不舍之感,长期为之奋斗的博士学位考试不能参加了。她又骑自行车到香槟分校,向曾经在伊利诺斯大学一起上学的鲍勃·卡特告别。

    在离开芝加哥的前一天晚上,费米跟他的夫人为寒春开了一个Party,请大家参加,费米还送给寒春一个照相机。这相机一直跟随在寒春身边。

    寒春出发了,踏上遥远的中国之路。还是杨振宁,借了一辆旧汽车,把寒春送到火车站。

    纽约挥手一别,半个世纪过去,寒春和杨振宁走上了完全不同的人生之路。得到不同的评价和荣誉。寒春阳早夫妇与中国人民风雨同舟,无私奉献,改善民生,鞠躬尽瘁,死而不已,在实现人生价值的同时受到极大尊敬;杨振宁于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世界瞩目。他也是中美关系松动后回中国探访的第一位华裔科学家,在推动中美文化交流和中美人民沟通了解,在促进中美两国建交、中美人才交流和科技合作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为此,1997年紫金山天文台将其发现的一颗国际编号为3421号的小行星命名为“杨振宁星”。

    怎样看待寒春的牧场、牛、牛奶与杨振宁的物理学和原子弹?似乎不可类比又可以对照。

    人类需要奶牛、牛奶,这是生活必需之物。服务大众,善待人生,功莫大焉:从长远的观点看,人类需要探索自然奥秘,开发利用核能。但人类并不必需要原子弹、核弹等杀人武器。从战略利益看,中国需要拥有核武器,也需要奶牛。

    各有千秋,各具辉煌,兼有利弊,如此而已。

    后来呢,在中国,在北京,杨振宁和寒春两家保持着友谊和来往包括节假和生辰的问候和聚会。

    只是,一个人高科技,一个人搞养奶牛,井水不泛河水。

    来源: 光明网

    二、小语种毕业生迈入失意年代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吹火车咯(blowthetrain),作者:喻折,编辑:无荒,原文标题:《云端之下:小语种失意年代》,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小语种”一度是时髦的求学派对,也是全球化幻梦曾经蓬勃展演的礼物。

    有别于英语的普及教育和普遍应用,小语种因其相对小众的国际化程度和学习门槛而更显神秘。语言是文化的密码,也是一切反应得以发生的基础,人们对掌握一门外语心怀憧憬。模糊而热切的交流渴求,遥远却可触的国际想象,在开放的年代里流景扬辉。

    很长一段时间,在“同声传译”“外企高管”“多语言复合人才”等炫目的标签背后,体面、精英、就业吃香是小语种学习者的潜在光环,其高薪神话仍在长辈间广为流传。

    然而,光环遮蔽了小语种人的真实处境,时代语境也越来越难以兑现期待。
    十余年前宣扬“舌头一卷,黄金万两”,现在的流行语却变成了“学小语种,变大冤种”。
    后者是豆瓣“大学后悔学小语种”小组的简介,也是目前小语种学习者间普遍弥漫的自嘲情绪。

    该小组成员名,这一数字还在不断增加。在近百个豆瓣“大学后悔学xx”系列小组中,小语种专业名列前茅,冤种济济一堂。法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阿拉伯语,日语、韩语……不同语种各有各的难处,
    但冤种碰到一起,梦碎的形状都是相似的。

    很多人学了四年小语种,甚至又读研深造了三年,在面对旁人和后辈的好奇时,只有一句箴言:快逃。

    一、 先天不足的专业教育

    一个热知识: 小语种并非冷门语种

    在全世界7000余种语言中,除去英语、汉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以及阿拉伯语等6种联合国通用工作语,其余统称“小语种”。而在我国的高校招生中,大家习惯性把除英语外的外语类专业统称为“小语种”。

    我国开设小语种专业的高校很多,语言类别多达到100余种,但常年招生的只有几十个,往往都是全球范围内使用的通用语言。上海外国语大学的“瑞典语”专业每四年才招生一届,北京外国语大学开设的“亚美尼亚语”,历届学生加起来也寥寥可数。比惨时他们会说,
    这不是小,也不是冷,而是孤独

    但像西班牙语、法语、德语、俄语、日语这样的外语专业,虽然都属于小语种专业,但是该语言的覆盖区域广、使用人数多、社会用工需求大,报考的热度向来不低,竞争也非常激烈。势头最劲的那几年,国内老牌语言类高校的小语种专业录取分数线堪比清北,直接被归为紧俏的热门专业。

    以法语为例,它完全是一门国际性的强势“大语种”。法国本土人口不足七千万,然而世界上共有超过40多个国家和地区使用法语,其中半数以上将法语列为官方使用语言,如比利时、瑞士、加拿大和许多非洲国家。2022年,法语国家及地区的最新报告统计,目前全球有3.21亿法语使用者。

    放眼整个通用语系,法语是当之无愧的“顶流”:使用人口排名第五的世界语言,互联网上的第四大语言,也是唯一与英语并行、在世界五大洲通用的语言,除英语以外的学习人数最多的第二大外语。

    除了在多个国际组织和机构作为官方语言之一,法语作为商业语言所触及的消费者广度,和作为学术语言的专业形象,都称得上国际巨星,自信放光芒。

    于是,掌握法语和它所提供的机会之间令人遐想,广泛而深入的应用场景催生了源源不断的学习需求和人才流动,以及误解。可以说,
    法语就是人们对于“小语种”精英化想象的完美典型

    本世纪初以来,国内高校的法语教学经历了高速建设和改革期,风发泉涌。《中国高校法语专业发展报告》指出,2009~2010学年,全国共有个98个法语专业教学点。而五年之前,国家教育部批准的法语本科专业教学点刚刚达到41个,到了2018年,数据显示,内地共有153所大学开设了法语专业,其中属于本科教育为122所。

    十年间,各种语言培训中心、法语机构、法语协会,从武汉、北京、上海几地发端,风靡全国。作为国家语言官方推广机构的法语联盟在中国的发展也极为迅猛,学生数量逐年递增。2017年时,内地共拥有16所法语联盟,学员总数全球第七,学法语总课时数位居第三。

    然而,虽然高等院校的扩建、扩招,教学机构的扩充回应了人们好奇和学习的渴求,但 从根源上来说,国内的外语专业教育模式却无法回应人才市场的现实需求。

    网络上常年充斥着各种排行榜,“最值得学习的小语种排行”“毕业后最吃香的7个小语种”“小语种前景大比拼”……相关讨论基本都离不开其就业的大好“钱途”。但当小语种作为一门垂直学科被设置成大学专业时,它的教学性质与外界的想象恰恰相反:
    学术导向非常强,就业导向非常弱。

    语言的输入和输出是漫长的习得过程,而学生需要在四年内就迅速掌握一门陌生的语言。在此期间,他们接触、沉浸与被灌输的,有且只有关于这门语言的系统知识和理论补充,甚至没有精力和机会去开口实践,更不用说去点亮就业技能树的其他分叉。

    除通识课以外,普通高校本科法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十分“纯粹”,包括但不限于基础法语、高级法语、法语视听说、法语口译、法国文学史、法语国家地区及概况、法语语言理论等等,听上去都非常“高端”,教学目标也非常具有“使命感”:“培养学生的法语听、说、读、写交际能力,深化学生的法语语言技能,拓宽他们的法国语言文化知识层面,为培养新世纪复合型法语人才奠定基础。”

    但垂直也意味着单一,而这种“高端”和“使命感”的天然欺骗性,为小语种人日后求职的心理落差埋下了隐患,也将其知识技能的单薄和脆弱暴露无遗。

    当法语系的学生们在课堂上追随语言和文化的发展印记,阅读法国新闻和报刊,接触法语文化和文学,语法老师强调着法语是精确、严谨与明晰的代名词,文学老师讲解着莫里哀、巴尔扎克,和波德莱尔等大师的不朽经典。当他们在发音入门的同时,也需要入门这门语言的历史:自16世纪七星诗社发表《保卫与发扬法兰西语言》一文起,法语是如何获得举世瞩目的国际地位,成为优雅精致的符号……

    在这些知识的传输隧道里,他们所联想的使用这门语言的未来,绝对不是在亚马逊法语站的某个电商店铺机械地上下架商品,用法语完善产品页面信息,提供售后服务,以提高销售业绩。

    了解法兰西文化四年,归来仍是月薪五千 —— 亚马逊客服,是法语人毕业后最友好的出路
    。因为对普通小语种人而言,用工需求最为集中并且门槛不高的市场岗和运营岗,就是各种跨境电商平台的外贸业务员,互联网公司或游戏公司出海业务运营、客服等。

    一位法语自媒体博主在视频中坦言,可能很多法专人好好学习,都是为了摆脱所谓的运营客服、电商翻译,但真正到了求职市场却会傻眼,如果你只有外语技能,“搞了半天还是只有这种工作”。

    其他语种也是一样的处境。很多人觉得学外语就能去外企,但
    法、德、日等外资企业需要的多为技术人才,程序员、工程师、金融分析…….根据企业特性而展开的具体业务能力才是招聘考察的主要标准,而语言水平只是附加条件之一,多语种工作的文化组织和文化公司亦是。试想,一个学了四年日语,考到N1等级的日专生和一个精通计算机编程但只会说一点日语的求职者,在一家软件日企用工者眼里,显然是后者完胜。

    社会对语言学习者的期待是,你应该能用这门语言熟练完成特定的工作,但大学四年只能引导他们认识和使用这门语言而已。若自身没有其他强项和工作经验,所谓的“语言技能”在就业市场显得非常空洞,小语种人只能频频碰壁。

    有人会说“那做笔译或口译不就行了,只需要语言技能”。但现实中这些工作往往需要叠加其他领域的认知储备,而且增量需求少,语言素养要求高。
    但对于小语种毕业生来说,最尖锐的问题是,拥有语言技能本身也是伪命题。

    那位广外口译硕士毕业的法语博主给出了一些“自救”建议:尽量在强势的语言能力外提高其他范畴的认知,形成多边竞争力。然而评论区一针见血地指出,如果不是985/211大学的外语专业,其实水分极高,成长空间极为有限,大多数外专学生根本掌握不了特别精尖的语言水平和翻译技能,可能日常对话都成问题。

    因为归根到底,“磨人”的学习难度也是小语种的出厂“BUG”之一。不同语种各有特色的变态语法、繁琐规则,需要大量的重复和记忆、刻苦的纠错和练习。语言学习实际上是一个极其枯燥的过程,非常考验系统的教学方法,以及学习者的毅力和专注力,以及必须直面的,天赋的高低。而
    在外语环境缺失的培养模式下,任何语种的专业教育,都和传统英语教育一样,难逃“哑巴X语”的先天残疾

    小语种学习的难度在外声名远扬,而痛苦在内代代相传,只有少数佼佼者能够脱颖而出。每当有一个小语种博主在短视频里吐槽,就有一百个受伤的小语种学渣默契地落泪点赞,学过的都废了。

    很多人出于对“小语种”光环的仰望和浪漫化想象涌入这个专业,但却并不知道自己要面对的、要付出的是什么。许多法专生在入学一周后就会表示自己的幻想被打碎,法语根本不浪漫,“甚至很难听”。
    还有人填报志愿的时候选择小语种专业,只是为了逃避学高数

    于是,当上外、广外的学霸们在大四就取得了法语能力官方文凭DALF
    C2(最高等级),二本或者双非一本的学生还挣扎在能否毕业的专四(TSF-4)及格线边缘,而介于之间的法语人,在四年缺乏语言环境的学习中狼吞虎咽了一堆浮皮潦草的语言学和文学知识,对语言本身的运用却十分生涩,甚至不敢开口,更别提靠这个吃饭。
    “一整个鸡肋,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求学和求职的现实同样残酷,中下游云屯雾集的小语种人不过是随着浪潮卷入,又被压在浪潮底下。会一点,但不多。

    二、从“天花板”到“天坑”

    浪漫是假的,泪是真的。那些跳下来的人很快就意识到,在坑底灰头土脸的自己有多狼狈,而爬出去却越来越费力。

    光鲜亮丽的职业蓝图和大多数人无关,什么外企精英、同声传译、文学翻译……“高大上”的光环只是因为他们足够厉害,站上了金字塔尖。 啊,
    原来那是来自塔尖的光芒,而不是小语种的光芒

    但认清自己,停止做梦很简单,在更接地气的就业愿景里,摸索出口的小语种人不过想寻求一份合适的工作。毕竟就算不够梦幻和体面,也至少还流传着高薪的传说——比如“去非洲”。

    在西语、法语、阿拉伯语等通用语种中,“去非洲”是一条颇为知名的康庄大道
    。即高端制造业外派的机会,例如华为、大疆、中兴、格力等大型通讯企业和家电企业,还有一些基建类国企,在海外业务广阔,常年吸收具备小语种能力的销售岗位、工程翻译岗位等。如果被大公司外派,仅薪资起点可能就是国内其他应届生的翻倍了,问就是毕业即可年薪三四十万,此外还有各种驻外补贴。

    但众所周知,这些外派地通常为非洲和拉美,自然条件恶劣,社会局势动荡,不稳定因素高企,且多招男生——然而无法忽视的现实是,在“女孩子更适合学文科”的刻板印象下,语言专业的男女比例从来都是失衡的。而且驻外多年后再回国,容易和国内环境脱节,对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要求都很高。因此,这条路又被称为“青春饭”,属于先出去赚几年快钱的过渡。

    所以,尽管“去非洲”一直是小语种“出圈”的致富之路,隐形的条件限制还是让它有一些遥不可及。当然,随着我国出海战略的展开,也涌现了一些新的机会,比如对越南语、老挝语、柬埔寨语等东南亚小语种人才的上升需求。“去东南亚”一度成为语言市场的新潮流,不过相关人才培养主要集中在广西地区,仍然非常小众。

    但无论外派去哪儿,随着国内一二线城市房价、物价膨胀,外派补贴的性价比已经大幅降低,时代变了,十年前的小语种人“吃苦三载一套首付”这条路走不通了,这个选项变得不再诱人。

    随着非洲的劳务市场降温,更加窘迫的现实铺陈在眼前——受国际政治环境和疫情的影响,许多企业在境内的海外业务也严重受阻,波及甚广。

    要知道,原先即使是上文所述的客服、运营等岗位,小语种仍然是有光环的:如果能拿到腾讯、字节、米哈游等互联网大厂的offer
    ,哪怕只是技术含量不高、成长空间有限的海外运营岗,薪资或许也可以达到10k以上,比起普通运营依然待遇感人。

    然而经济下行,行业萎缩。互联网大厂裁员动作不断,项目中止、业务线精简……而各大跨境电商平台也增长疲软,寒冬之下相关岗位需求都在减少,市面上的招聘频率已大不如前,其发展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也让求职者大大存疑。

    僧多粥少,这是所有专业现在都面临的问题,但对于小语种人而言,从被仰视到被忽视,却能更加鲜明地感受到,时代浪潮推动和挤压的力。

    在世纪初的头二十年,全球化的文明图景仍然生动,中国刚刚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各种国际化业务如火如荼,改革开放带来的多元价值还在持续连接新的可能。而小语种专业开设和发展和初期,正处于经济建设和中外交流的急速上升期,不论法语、德语、西语还是日韩语,小语种人在当时是急缺的“高级人才”,央企、民企都愿意开出高额待遇,国家部委、教师编制的队伍也求贤若渴,条条大路在为小语种“开绿灯”。
    在开放和需求之巅,小语种人有过黄金年代

    然而经历了多年来的学科建设以及大规模的高校扩招,“小语种热”的大众浪潮之下,这一群体几何式膨胀,海归也越来越多,变得不再值钱,与此同时,经济和政治环境却开始承压,供求关系急剧失衡,还有更多时代色彩的泡泡在破裂,前方的雾越来越大。

    小语种人会失落地发现,不仅出路难寻,一些退路也消失了。 比如教培。

    过去,“教培”行业是一个容留“文科生”的缓冲地带。许多教育类专业,外语类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如果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往往会选择成为教培老师。这并不是一个顶端的理想职业,但也不像底端绝大多数月薪三四千的岗位那么窘迫。有人认为,教培行业实际上为就业市场提供了一个阶梯式的连接作用,一个可供选择的中间段,这就是为什么教培在很多一本二本学生那里很火。

    对于小语种专业的学生们来说,语言培训机构曾经是一条好走的路,教培机构的门槛不像体制内那么严苛,而且小语种受众多是从零学起,对于名师的需求可能不会像英语赛道那么强烈。哪怕自身能力不够先从一名普通的助教做起,也无疑是一张不错的底牌。这既发挥了他们的专业优势——语言类专长,其次可以当作一个跳板,积累实践经验。

    2021年,双减政策出台后,部分小语种作为新高考可自行选择的外语学科,也被划为学科类培训受到一定影响。但实际上,对小语种教培更危险的信号在“双减”政策落地前就已释放——疫后出国逆行的阻力。毕竟选择小语种高考另辟蹊径的是极少数,更多需要补习的小语种学习者还是为了出国留学。2020年,疫情的黑天鹅导致了出入境的严格管控,也衔来了出国留学的凛冽寒冬。

    留学行业与教培行业其实存在大量的共性与重叠, 小语种教培本身是一个极窄的垂直赛道
    ,而大型的留学机构不仅提供中介服务,还包括语培、考培等多元业务,对于小语种人来说也是更广义的“收容所”。但在大量出国项目中止或停滞的情况下,许多机构收入骤降,甚至濒临破产,2020年上半年数据显示,超过50%的留学机构有不同程度降薪,
    33.3%的留学机构在疫情期间进行裁员。

    虽然国内的留学业务从去年起就已经进入全面复苏期,但仍持续处于后疫情时代的阴霾之中。小语种培训也随之在泥淖中挣扎,难以发力。某西北地区省会小语种机构负责人表示,”疫情后小语种培训基本不赚钱,现在我手下的老师们去做兼职翻译我都帮她们联系,因为学生越来越少。”

    当一些容错的方向被“减去”,可供选择的小路被不确定性笼罩,人们对稳定的渴求不断攀升,对保障的象征——体制和编制陷入狂热。一如网络段子所言:宇宙的尽头是考公。年轻人要么被迫调整预期,要么更早、更虔诚地全力冲刺,投入到事业单位与公务员的考试竞争中。

    考公、考编在某种程度上延续了做题改变命运的逻辑,然而“铁饭碗”的名额却向来是数十人、甚至数万人竞争同一岗位的残酷比赛。但比竞争更残忍的是,和十余年前小语种人可以轻松走仕途截然不同,
    如今的大冤种们在绝大部分赛区连入场券都没有

    无论是国考还是省考,在每年的招考目录中,小语种专业基本没有对口岗位,专业搜索结果通常是零。一线城市或边境城市的海关、外事办、出入境边防检查站等有少量匹配的岗位,但招收比例低,而且普遍和其他文科大类混合招考。

    如果有人想问外交部的话可以把手放下了。外交部常年霸榜国考最难进部门,从来不止是学霸层面的battle,成长背景、赛事履历、头衔荣誉等属于“天之骄子”的遴选,指涉的不只是梦想,还有出身。如果是想进入小语种相关教师事业编的话,硕士现在也不太够用了,普通博士才是“敲门砖”。

    所以,小语种人想进入体制的话,也只能去卷“三不限” [不限专业、不限学历(大专以上)、不限户籍]
    岗位。所有被遗忘的潮水集体涌向的地方,竞争程度恐怖如斯,而干巴巴的“语言技能”在这场疯狂的举国赛事中没有任何优势。

    毕业前的心酸,就业时的狭窄,“学而不成”的失败足以消磨对任何一门语言的热爱。小语种人的真实呐喊试图不断修正外界的认知偏差,其互联网标签逐渐从“吃香”专业走向“天坑”专业。在小红书上搜索关键字,遍布着“小语种劝退指南”“小语种不值得”等血泪之言。

    个体置身时代迷雾中无力穿行,他们的感受纷纷从自语式的“被骗了”,到呼告式的“快逃”。

    三、失去,以及关于失去的失去

    值得注意的是,当我们在讨论时代与环境变化的时候,小语种人的被动不止来自于当前的就业困境。“失去”是全方位的。

    毕竟从一门专业出发,尤其从一门学术导向的专业出发,小语种人还可以选择考研深造,出国留学。

    对于部分有条件的语言学习者来说,出国也是最优选项。不论是继续学习这门语言本身还是用这门语言去对象国学习其他的知识,小语种人曾经的理想之一也就是“走出去”。

    贯穿于我国留学生输送大国的背景,过去十年,除了美国、英国等主流目的国,法、德、日、韩等许多小语种国家也愈发受到青睐。从千禧年开始,法国接收中国留学生人数逐年递增,趋势惊人。2018年,中国成为法国最大的留学生来源国。很长一段时间,法国每年在中国发放的长期留学签证数量一直保持在1.1万多个,短期签证数量持续上升。

    然而2020年,由于全球范围内的疫情影响,跨境流动的留学群体受到波及,呈现全面收缩。该年度法国申请和发放的中国留学生签证数量严重下滑,跌幅高达58%,拦腰斩断。

    出国逆行的损失一目了然,它影响的不仅是小语种人就业机会的减少,还直接地搁浅了许多求学者的船。

    2021年后,随着留学的放开和回暖,法国及其他法语区申请签证人数回升,然而受到国内疫情防控和出入境政策的严格限制,出国留学仍然难上加难。

    事实上, 仅仅是留学的语言类考试这一关,就已经变成了运气测验。
    这两年,大多数语言备考者们都有过不止一次考场预约成功又因防疫政策而取消的经历,三过考场而不入。“错过申请”“被搞心态”“哭着躺平”……有博主发帖因为担心雅思考试又临时取消而无法安心备考,许多网友附议,表示自己根本学不进去,在摆烂和羞愧之间反复横跳。

    面向非法语母语人士的语言认证DELF/DALF考试,在全国各地设置的考点也多次被取消,反复无常,网友们互相祝福,“且考且珍惜。”

    但留学的经济门槛摆在那里,考虑能否出国也已经是较为“优越”的忧虑,更多想要深造的普通小语种人或许只能选择国内考研。然而,如今的考研和考公考编一样,内卷程度愈发严重。仅过去一年,考研人数就增加了80万,增幅21%,分数线普涨离谱。但对于小语种人而言,考研的方向却并不清晰。

    因为小语种专业本质上还是隶属于外国语言文学学科,法语人考研本专业即法语语言文学(德语语言文学、俄语语言文学等同理),很明显,它们是彻底的人文社科专业——在本科阶段的课程设置也早已暴露出文史哲的“无用”灵魂。有文学或者翻译梦想的天赋型选手可以选择继续用爱发电,但大多数人就算继续深造,也还是死路一条。

    跨专业考研是一条相对完美的“自救”途径,也是刻板印象中小语种人“应该活成的样子”,比如“法语+金融”,“日语+软件”。不过在经济学、计算机、部分管理学等热门专业大类中,都需要考高数,四年数学教育的空白以及其他专业认知的缺席意味着跨考等于从零开始,而个人努力的回报却在“高考化”的考研内卷中日渐稀释。

    可是归根结底,无论是留学还是考研,对于很多人来说也只是逃避找工作的短暂延宕。它并不能解决问题,而是推迟,矛盾总是要爆发,或许在推迟中有人能找到新的职业方向甚至生活方向;
    或许,它只是埋伏了更大的失望。

    而在没有自救成功的普遍案例中,当代小语种人的梦碎了两次,一次是云端“人上人”的梦,一次是地面上普通“打工仔”的梦。

    回到现实,其实还有一层隐形的滤镜碎了:“语言人才”的光环不仅在就业市场逐渐黯淡,外部世界的认同感也在慢慢减退——圈外人不那么“高看”了。

    近年来,人们对掌握一门外语所隐含的沟通机会、想象空间和文化联结逐渐祛魅,稀释了高浓度的艳羡和惊叹。说到底,对“外语”所代表的主体“外国”,人们已经不再那么好奇和崇拜。

    互为表里,高校的外语教学目标也在这些年逐渐发生变化,“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语言复合人才”不再是新时代的教学强音,认同民族文化才是。“如何在外语教育中培养文化自信”等相关的研究课题迅速涌现,思政教育成为教学环节的重中之重。

    认同感背后最大的问题,或许还是 文科衰落的普遍危机
    。认识世界,思考人与世界的关系、寻求人与人的联结不再是一个“内卷社会”主要的价值命题。当代人崇拜的是直接、快速创造经济效益的能力,而人文社科所层层转换的能量显得过于缓慢,也在各种层面变得微弱了。

    根据BOSS直聘《2020年高校应届生专业就业竞争力报告》,入围就业竞争力30强的专业中,理科与工科类专业占据20席,而在2021年的最新报告中,十强席位仍然没有文科专业,更遑论语言类专业。数据指出,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电子通信、生物科技等主要新工科专业就业竞争力优势突出,已连续三年保持高位,人才缺口巨大。

    文科危机却早已是全球高等教育无法掩饰的隐痛,也是当代实用主义的确凿注脚
    。今年八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一则关于深化高校学科结构改革的通知:连续3年就业去向落实率低于60%的专业暂停招生,舆论一时哗然。根据该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平台发布的报告同时显示,多个文科专业就业率都未达60%。常年“亮红灯”的专业包括法学、汉语言文学和部分小语种专业。

    随着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发展,文科的尴尬处境有目共睹,人们永远应该保持质疑,不赚钱的学科就一定无用吗?

    在习惯性反驳“文科也许无用但有价值,因此不能轻易抛弃”时,我们当然也应该警惕默认这种“文科对创新无用”的“常识”,因为文科知性活动所观察和探索的尺度、领域是科学力所不及的,而认识自己、认识世界往往是发现新的价值和意义,也是推动变革的起点。

    但人文社科的独特价值和创造实现的命题并不适用于大多数人。在教育服务于经济发展、大学的态度愈发向职业化靠拢的当下,仅仅从能否赚钱的维度出发,我们宁愿承认这个失意时代里小语种的“无用”——它存在的初衷只是为了交流。

    “无用”不是对其能力和回报的彻底否定,而是是对功利主义的宣战
    ,对“年薪四十万”“进外交部”“翻译家”等大忽悠说拜拜,也是对语言究竟为什么“有用”的尊重和可以不那么“有用”的还原。

    人们会发现,当小语种不再作为一个“就业吃香”的强目的性专业被审视时, 和所有的人文社科一样,它似乎可以 从焦虑本身转化成一种对抗焦虑的手段

    尽管学习的过程依然痛苦,但出于个人的兴趣和追求,语言本身的价值功能和文化魅力稍稍夺回了上风,因为接触一门语言是进入另一个世界。这也就是为什么在环境不好的时候,许多人反而更想学一门语言。

    很奇妙,学语言的人在寻求转轨自救的方法,而在集体emo的互联网情绪下,“学语言”也开始成为另一些人想象中的“自救”途径。

    所谓想象中的出路,并非什么“光明的未来”,其实只是站在原地对抗无意义。因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学语言为抽象的安慰提供了前进的实感:“无论在什么环境下,多会一门语言,总是多保有一份希望。

    人们更迫切地想抓住出去的机会, 即使出不去,也至少赢得了一点主动权—— 获取茧房外信息的钥匙,保持对世界好奇的窗口。

    所以,社交网络上一边充斥着小语种吐槽贴和劝退贴,同时也遍布着各种小语种教辅资料和教学课程,评论区清一色嗷嗷待哺的“求分享”,个体学习的热情未见衰退。不断有人开始自学法语,有人备战法语考试,还有毕业多年的人想要“重新捡起法语”。法语朗读博主、法语搞笑博主、法语时尚博主,专业与趣味并存的法语博主眼花缭乱,人气颇高;许多小规模的线上法语培训机构也竞相冒头,攻略学员。在“毕业=失业”的大学校园之外,学法语又变成了一件时髦的事。

    有法专生还会建议身边有兴趣的人学法语,但“不要当作专业”,而是以好奇心为驱动,诗歌、电影、动画、小说……有意思的东西太多了,像上手工具那样去试试看,可以找到不同的应用目的。法语很难,所以也是很强大的锻炼,“会很考验你的决心”。

    兴趣永远是奢侈的,对小语种专业的人来说,他们的学习终点始终还是一份工作
    。而在一个效率至上的社会,号召人们用体验的本质力量去冲破实用之网是傲慢的,小语种劝退bot的主页简介上写着“劝退一个胜造七级浮屠”,并劝说“准大冤种们”不要考研继续增加沉没成本。因为所有的一切都有成本,都是成本,所以人们无法从容,无力逃跑。或许只有将投入的过程不再视作成本的时候人们才有可能获得自由,然而纯粹地享受“无用之用”从来都是一种特权。

    大多数人没有这样的资本,他们的首要任务是生存,抱着摇摇晃晃、不长不短的木板,登上航行的船,或是以优越一点的自带加速度靠近其他的岸。于是,所有的漂浮物都在时代的海域里打转。偶尔有人从失落的旋涡中发现安慰:
    学,能成精神内耗,也可治精神内耗

    但在失去的许诺里,我们终将多语且失语。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作者:喻折,编辑:无荒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

    三、“悟空中文”这个公司怎么样在家线上办公是不是个

    公司还可以,就是多劳多得。

    每周需要给出一定量的时间进行排课,没有课也不能做其他事,等于是按点上班。

    按点上班没问题,但是这个工资我估计开得不够好,我就没兴趣参加面试了(看了其他小伙伴的贴果然薪水对老师不是很友好)。

    我在其他第三方平台做一对一对外汉语老师,每周40小时左右的工作量,月收入能达到15k-18k,多劳还多得,没课的时间也可以自由安排。

    在家线上办公,网上这类信息太多了,是不是骗局,看你这边给不给钱就能看出来,骗局一般是骗钱。悟空中文这边据我所知,工资照发,五险一金照交不误,基本没其他机构那样的加班文化,只是面试比较难过。

    之前有朋友在里面,实名羡慕他们上班时间。毕竟出来找工作,好多公司五险一金都不能交齐的,加班文化还深入人心,身体都拖垮了。

    总结如下:

    题外说一句,网友不要人云亦云,匿名帖子可信度不高,悟空中文这个公司给我的印象还是蛮好的,至少hr跟你沟通的时候不会骗你,有啥说啥的那种。

    感觉就是在劝退(实际并不是,只是在告诉你进去是啥情况,感觉他们给你打电话就是想要你进去能长期做下去,而不是进去做了几天就走了的那种,更不是为了完成指标任务而给你打电话)
    个人感觉还蛮实在的。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悟空中文兼职汉语老师的内容,更多关于悟空中文兼职汉语老师可以关注本站。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家在公租房生活网》系信息发布平台,家在公租房生活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相关推荐

    关注微信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296358331@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