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与五行阴阳,二十四节气与五行关系

中国的干支、阴阳、五行、节气有关联吗?24节气中体现出来的五行、阴阳二十四节气,以及它们的故事。二十四节气对人体生命的影响有哪些?春夏秋冬对应的五行月份与五行对照表中国的干支、阴阳、五行、节气有关联吗?天干地支与阴阳五行及二十四节气的关系一、天干地支天干地支简称干支,是中国古代用来计算历法

内容导航:

  • 中国的干支、阴阳、五行、节气有关联吗?
  • 24节气中体现出来的五行、阴阳
  • 二十四节气,以及它们的故事。
  • 二十四节气对人体生命的影响有哪些?
  • 春夏秋冬对应的五行
  • 月份与五行对照表
  • 中国的干支、阴阳、五行、节气有关联吗?

    天干地支与阴阳五行及二十四节气的关系
    一、天干地支
    天干地支简称干支,是中国古代用来计算历法的一套符号,其中天干有十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十二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天干与地支结合起来组成六十位干支,也称六十花甲如下表。
    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
    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
    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
    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
    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
    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
    二、阴阳五行
    阴阳五行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概念,是古人认识自然的一种朴素的唯物观点。
    《易》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所谓“两仪”就是阴阳,所以《易》又曰:“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指事物的矛盾,如昼夜、寒暑、长短、雌雄、男女、动静、刚柔等等。
    五行则是对世界万物更为细致的分析,古人认为,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元素组成的,并且更进一步地认为,这五种元素是互相转化、互相制约的,由此转化和制约,从而构成了天地万物千姿百态的架构和趣向。对于五行转化的规律,可分为相生和相克两种:
    1.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2.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三、干支分配五行
    既然世界万物皆属阴阳五行,那么天干地支也不例外,古人将干支分配五行如下:
    金木水火土
    阴阳阴阳阴阳阴阳阴阳
    辛庚乙甲癸壬丁丙己戊
    酉申卯寅亥子巳午丑未辰戌
    四、二十四节气与干支之关系
    古今的历法不外太阳历与太阴历两种,太阳历如今日世界通用的公历(前身为儒略历,十六世纪教皇格里高里十三世稍作修改形成了今天的公历),太阴历如穆斯林国家通用的穆斯林教历。这两种历法的主要区别在于:太阳历以地球绕太阳一周(相对于地球来说,则为太阳绕黄道运行一周)为一回归年,并将其平均成十二个月份,再分立大小平闰月以概其余。太阳历的优点是四季分明,准确无差;太阴历则严格以月亮朔望周期纪月,因没有顾及到地球公转周期,所以不能准确地划分四季界限。中国传统的农历实际上是一种阴阳合历,一方面以月亮朔望周期纪月,一方面又巧妙地设立闰月做到与回归年同步。
    所谓二十四节气是将地球绕太阳一周即一回归年的360度角划作24分,即太阳在黄经在向东每移动15度角为一“气”,移动一周360度共24气,农历将这二十四节气名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其中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等十二个称为“节气”,其余的称为“中气”。节气通常被看作是阴历,实际上却是严格按回归年计算的,属于阴历的范筹。四柱排列中所用的年月划分也是严格以节气为标准的,而不是通常农历或公历的年月划分,这是起四柱的基本原则,使得四柱排列不受历法变更的影响而保持其准确性,更重要的是以回归年为纪年标志,符合四季寒暑变化的节律,遵循天道轮回的因果关系,而这些都是命理学的理论基础。现将四柱年月支与节气之关系列表如下。
    节气黄经月令节气黄经月令节气黄经月令节气黄经月令
    立春315度寅立夏45度巳立秋135度申立冬225度亥
    雨水330度寅小满60度巳处暑150度申小雪240度亥
    惊垫345度卯芒种75度午白露165度酉大雪255度子
    春分0度卯夏至90度午秋分180度酉冬至270度子
    清明15度辰小暑105度未寒露195度戌小寒285度丑
    谷雨30度辰大暑120度未霜降210度戌大寒300度丑
    注:1.一年的开始严格以立春时为准,如1994年2月4日9时31分立春,则甲戌年从1994年2月4日9时31分算起到1995年立春时止。2.每月的开始严格以交节时刻为准,如1994年2月4日9时31分立春,则甲戌年寅月(一月)从立春时算起,到3月6日3时38分惊蛰为止,从3月6日3时38分起算作卯月(二月),余此类推。
    五、天干五合
    甲己合化土 乙庚合化金 丙辛合化水 丁壬合化木 戊癸合化火
    所谓天干五合,是指五组天干的互相作用而产生的变化,如丙辛合化水,指天干丙遇到天干辛,丙本是火,辛本是金,但这两者在一起相互起反应,纽合在一起,却变化成了水,如化学反应一般,两者的性质已变,生成新的性质。当然在实践应用中,合化是有着严格的条件的,并非一见丙辛就认为是化成了水。丙辛如此,余可类推。
    六、地支六冲
    子午冲
    丑未冲
    寅申冲
    卯酉冲
    辰戌冲
    巳亥冲
    地支六冲是指地支之间的生克变化,如地支子遇见地支午,两者相冲,互相都受到损失。至于此冲是好是坏,需要全盘推论。
    七、地支三合
    亥卯未合化木
    巳酉丑合化金
    申子辰合化水
    寅午戌合化火
    地支三合理同天干五合,即地支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变化性质,如亥卯未三个地支聚在一起,那么就变化成了木。在实践中地支三合也有严格的条件。
    八、地支半三合
    亥卯合木,卯未合木
    巳酉合金,酉丑合金
    申子合水,子辰合水
    寅午合火,午戌合火
    地支半三合理同地支三合,不过因为三者没有汇全,所以其力量较三合要小一些。
    九、地支
    子丑合土
    寅亥合木
    卯戌合火
    辰酉合金
    巳申合水
    午未合土
    地支亦是地支之间的相互变化,如子丑聚在一起,就变化成了土,地支的力量小于三合和半三合。

    24节气中体现出来的五行、阴阳

    介绍一本书给你,或许对你解决这个问题有帮助,就是常秉义先生的《周易与历法》,这本书我看过,里边对二十四节气和五行阴阳之间的关系有一定的论述。
    还有就是常先生的《周易与中医》也对二十四节气与人体阴阳五行有一定的介绍。
    还有就是陈抟的《二十四气导引图》想必对你会有所启发。
    前两本书我只有纸质版的,没法发给你了。

    二十四节气,以及它们的故事。

    二十四节气,以及它们的故事如下:

    1、立春

    立春,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已开启,乃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也。立春期间,气温、日照、降雨,开始趋于上升、增多。立春古称正月节、立春节、岁首、岁旦等。这个节令有迎春行春的庆贺祭典与活动,古时候立春要贴“宜春”春贴,辞旧布新、迎春祈福,祭春神、祭太岁。立春日民间有打春的“打牛”和咬春的吃春饼、春盘、咬萝卜之习俗等,俗称“打春”,“咬春”,又叫“报春”。 前一天叫“迎春”。

    2、雨水

    入春以后,东南风始吹,雨水开始增多。农民历书说:“ 门 指 壬为雨水时,东风解冻, 冰雪皆散而为水。” 雨水过后,开始植树。有“春雨贵如油”,“冬春雨水贵似油, 莫让一滴白白流”,“ 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 “雨水无雨天要旱, 清明 无雨多吃面”的农谚。雨水是果树嫁接的好时间,有“雨水节,把树接” 的农谚。

    3、惊蛰

    惊蛰象征气温上升, 天气变暖, 地下蛰伏的各种动物开始苏醒、 蠕动。 有“雨水早,春分迟 惊蛰育苗正适时”, “惊蛰不过不下种” 之农谚。是日,闻雷兆年景丰收,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民间 有“雷打惊蛰谷米贱”, “惊蛰闻雷米如泥”, “过了 惊蛰节,耕地莫停歇”,“雷打惊蛰前,高岗 能种田”,“雷打惊蛰后,河湾能种豆”, “惊蛰打雷, 小满发水”, “惊蛰云不动,寒到 五月 中 ”, “ 惊蛰不放蜂, 十笼九笼空 ” 的俗语。

    4、春分

    春分, 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上,此后太阳直射点继续北移,故春分也称“升分”。古时又称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春分是个比较重要的节气,它不仅有天文学上的意义:南北半球昼夜平分,在气候上,也有比较明显的特征。春分时,从理论上说,全球昼夜等长(参见晨昏蒙影)。春分之后,北半球各地昼渐长夜渐短,南半球各地夜渐长昼渐短。

    春分时,全球无极昼极夜现象。春分之后,北极附近开始极昼,范围渐大;南极附近极昼结束,极夜开始,范围渐大。春分一到,气候温和,雨水充沛,阳光明媚,中国大部分地区的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此时也是早稻的播种期。

    在春分那一天,有“竖蛋”的民间习俗。世界各地都会有数以千万计的人在做“竖蛋”试验。这一被称之为“中国习俗”的玩艺儿,何以成为“世界游戏”,仍尚难考证。不过其玩法简单易行且富有趣味:选择一个光滑匀称、刚生下四五天的新鲜鸡蛋,轻手轻脚地在桌子上把它竖起来。

    虽然失败者颇多,但成功者也不少。春分成了竖蛋游戏的最佳时光,故有“春分到,蛋儿俏”的说法。竖立起来的蛋儿好不风光。在中国岭南一带,有一个习俗,叫做“春分吃春菜”。“春菜”是一种野苋菜,又称之为“春碧蒿”。

    5、清明

    清明,空气清新,草木返青,是植物播种的大好时光。有“清明十天种高粱”,“雨水清明紧相连,植树季节在眼前”, “清明前后, 点瓜种豆”, “清明喂个饱( 上肥), 瘦苗能长好” 等农谚。清明 节忌讳天阴、下雨。是日天晴,兆大丰收 有“清明晒干柳,窝窝撑死狗”,“明清明, 暗谷雨”, “清明无雨多吃面” 之说法。俗以为清明不明, 即为荒年之兆。

    清明有西北风,主旱,有“清明西北风, 旱了不会轻” 之说, 但也有“清明南风起, 收成好无比” 的俗谚。 清明夜落雨, 对麦子不好。谚语云:“麦子不怕四季水, 只怕清明一夜雨。”

    《淮南子·天文训》记载:春分后十五日,北斗星柄指向乙位,则清明风至。“清明是春天的节气,春天是四季之始,也是农业播种的时节,民谚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在清明节这一天,人们到郊外踏青,祭扫坟墓,这是古老的习俗。农业是传统社会的主业,为了农事的丰收,除了祈求自然风调雨顺外,还得请祖先保佑,因此在清明时节逐渐形成春祭的传统。

    6、谷雨

    谷雨为公历每年四月 二十日 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0° 时开始。 一般天气变暖, 断霜雪, 雨量也较前增多, 是播种的重要季节, 开始种高粱、 玉米等秋作物,有“谷雨下秧, 立夏栽”, “谷雨麦怀胎” 之说。 此外,谷雨无雨, 亦为 荒年之兆, 民 间 忌之, 有“ 明 清明,暗谷雨”, “清明 要明, 谷雨要雨” 之俗谚, 也有“谷雨到, 布谷叫, 前三天叫 受干, 后三天叫 受淹” 的说法。 雨后开始碾场, “三月 不碾场, 打麦土里扬”。

    7、立夏

    立夏是为 夏季之始, 小麦齐穗, 开始扬 花上浆。此时, 各种候鸟相继入境, 并继续播种秋作物。 农谚云:“ 立夏茭子小满谷, 芒种玉茭大疙哚。” 立夏日 忌无雨、 无风。 俗以 为立夏日 无雨, 主旱, 有“立夏不下, 旱到麦罢”, “立夏不下, 高挂犁耙”, “立夏刮东风, 药铺把门 封” 之说。 立夏是多雨的 时节。

    在我国沿海一带,立夏这一天有“斗蛋”的民俗。是日中午,家家户户都要煮好鸡蛋。鸡蛋带壳清煮,不能破损,用冷水浸上数分钟之后,再套上早已编织好的丝网袋,挂于孩子颈上。孩子们便三五成群,进行斗蛋游戏。蛋分两端,尖者为头,圆者为尾。斗蛋时蛋头斗蛋头,蛋尾击蛋尾。一个一个斗过去,破者认输,最后分出高低。蛋头胜者为第一,蛋称大王;蛋尾胜者为第二,蛋称小王或二王。

    8、小满

    小满,农民购置农器家具, 做收麦前的准备工作, 并开始套种晚秋作物。 有“小满不满, 芒种不忙”,“小满十八天, 不熟也要干( 指小麦)”, “小满种谷, 憋满仓屋” 的农谚。 [32]

    在小满这一天,有“抢水”与“祭车神”的习俗。旧时水车车水排灌为农村大事。谚云:“小满动三车(三车指的是丝车、油车、水车)。”水车于小满时启动。此前,农户以村圩为单位举行“抢水”仪式。“祭车神”亦为农村古俗,传说“车神”为白龙,农家在车水前,于车基上置鱼肉、香烛等祭拜之物,特殊之处为祭品中有白水一杯,祭时泼入田中,有祝水源涌旺之意。这些习俗表明了农民对水利排灌的重视。

    9、芒种

    进入典型的夏季, 天气相当炎热, 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收、 夏种、 夏管统称“三夏”。 芒种这一天,人们在耕播种作的空余,忙里偷闲,有“送花神”的习俗。根据古老的说法,芒种节过后,群芳摇落,花神退位,人世间便要隆重地为她饯行,以示感激。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人对大自然的一种亲近感,表现出对生态的敏感和重视。

    10、夏至

    夏至是农事很重要的节气,气温升高, 天气变热,忌连阴 雨,有“荒谷烂麦长玉茭” 之说。“春争日 , 夏争时, 中 耕锄草不宜迟”。夏至三庚入伏, 伏有三十天或四十天, 分头伏、 中 伏和末伏。 每伏十天, 中伏有二十天的。夏至是太阳在天空位置最高的一天,在民间有“夏至一阴生”的说法。

    其实严格来讲,“节气”反映的是季节、物候、气候变化规律,而“阴阳五行”即属于“干支”范畴,“阴阳”的消长,是以“干支”为推算依据。夏至在中夏之位,即午位,午属阳,夏至这天阳盛无疑,但不一定是午月之中阳气最盛的一天,具体哪天阳气最盛依据干支推算。

    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26’),北半球的白昼达到最长,且越往北昼越长。夏至这天虽然白昼最长,太阳角度最高,但并不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因为,接近地表的热量,这时还在继续积蓄,并没有达到最多的时候。

    11、小暑

    小暑天气逐渐炎热, 汛期到, 作物旺长, 要加强秋作物管理。 可犁地, 农谚有“小暑前后种绿豆”。 小暑忌旱,有“六月 怕干, 九月 怕淹”, “六月 旱, 喝稀饭”, “六月要雨难得雨, 八月 要晴难得晴”, “小暑南风十八天, 坑里泥巴都晒干”, “伏里无雨, 谷里无米” 的俗谚。

    12、大暑

    大暑为一年中 气温最高的时期, 正值伏中。谷子甩大叶,黄豆二棚楼,要注意治虫、 防旱、 防涝。 有“冷在三九, 热在三伏”, “三伏不热, 五谷不结”, “小暑 大暑, 热 死老 鼠 ”, “ 小 暑 不 算 热,大暑压草肥 ”,“头伏有雨, 二伏旱,三伏有雨吃饱饭”, “伏里有雨,多种麦”, “大暑到立秋, 割草压肥不能丢”, “头伏萝卜 , 二伏菜, 三伏里头种荞麦”, “伏天三场雨, 薄地长好麻” 的 农谚。 还有“ 伏里带九里”, “ 冬病夏治”的说法。[32]

    在浙江台州湾一带,有“送大暑船”的习俗。送大暑船,是浙江椒江葭芷一带的民俗。清同治年间,此地常有病疫流行,尤以大暑时节为甚。人们认为这是五位凶神所致,于是在江边建了五圣庙,更在大暑节这一天,用特制木船将供品送至椒江口外。意思很明显,即是送走瘟疫,祈求平安。

    13、立秋

    立秋,秋季开 始, 时在三伏之中。 有“ 三 伏 不 到, 秋来到” 之说,但天气仍然炎热难耐, 有“秋老虎” 之说。 农事有“立了秋, 挂锄钩” 之说,意为庄稼不再锄了; 还有“立罢秋, 万事休”, “立秋种芝麻, 老死不开花”, 意为此时各种作物不能再种了。但此时要播撒葱子,育出 小葱苗,待第二年春天移栽。 还可种菠菜、 青菜、 芫荽。 立秋是当地农家的大节气, 是庄稼接近成熟的季节。“立秋三天遍地红”, 指高粱穗变红成熟。 立秋日 忌雷、 雨、 风, 有“雷打秋, 晚禾折半收”, “秋前北风, 秋后雨, 秋后北风干到底” 的俗谚。

    14、处暑

    处暑,暑尽天凉, 炎热的天气将于是日结束。农谚有:“处暑不种田,想种等来年”,“过了处署不种秋,就是种上也不收”,但可种荞麦,俗谚云:“处暑荞麦甭等肥”。“处暑谷渐黄,大风要提防”。

    在处暑时节,正值农历七月十五左右,民间会有庆赞中元的民俗活动,俗称“作七月半”或“中元节”。此时在,就有“拜好兄弟”的习俗。

    15、白露

    白露,时值中秋, 天气 转 凉, 夜间露水发白 ,开始收获高粱和早玉米。农谚有“白 露种高山,寒露种平川( 小麦)”,“白 露没有雨, 犁地要早起”, “秋收打谷又犁田, 来年又是大丰年”, “八月 初一洒一阵, 旱到来年五月 尽”。

    16、秋分

    秋分,秋季的一半, 此后, 北半球渐短, 夜渐长。 秋分后, 既要抓紧送粪犁地, 积极备播小麦, 又夹带收秋,是秋季最忙时期。 农谚有“白 露早, 寒露迟, 秋风种麦正适时”, “秋分分断根”, “秋分过五, 小麦入土”,“ 秋 天 弯 弯 腰, 强 似 春 天 转 一 遭 儿”, “ 初 一 不 下 盼十三, 十三不下一冬干”, “一年辛勤在于秋, 粮不入屋不算收”, “三春不如一秋忙, 收不到屋里不算粮”。

    秋分前后, 月 亮落地的变化, 将直接预示着来年年景的好坏。 俗谚云:“ 七月 十五早看天, 强似抽签问 神仙;月 亮落地接云彩, 年景好的说不得; 月 亮落地光塌塌,明年粮食打不发。”

    在秋分时节,是传统的“祭月节”。我国自古就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说。中秋节是上古天象崇拜——敬月习俗的遗痕。现代社会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祭月节”而来。据考证,最初“祭月节”是定在“秋分”这一天,不过由于这一天在农历八月里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圆月,后来就将“祭月节”由“秋分”调至农历八月十五日。

    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实际上是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古时在广东部分地区,人们有着在中秋晚上拜祭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在月下,将“月神”牌位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祈求福佑。

    17、寒露

    寒露,进入寒露,气候明 显转凉, 夜有寒冷之感。农谚有“哪有寒露不割谷”, “寒露不刨葱, 等到立了 冬”,“打蛇打在七寸上, 庄稼种在节气上”, “一早三分忙,一壮三分旺”, “割寒露, 打霜降” 之说。 寒露节气宜人的气候又十分适合登山,慢慢的重阳节登高的习俗也成了寒露时节的习俗。

    18、霜降

    霜降,以天冷、露水结成薄霜而名 。霜降无霜,主来岁饥荒。有“霜降有霜,米谷满仓”, “十月 不下霜, 种地一包糠”, “有墒不等时, 到时不等墒”, “犁犁耙耙种 下田, 最晚不过立冬前”, “ 前耧后耧, 差一穗头”的农谚。

    在我国的广西下雷镇,有“壮族霜降节”。其来源与下雷土司传说和庆丰收有关。

    19、立冬

    立 冬,意味着冬天的到 来,太阳过黄经为225° 。古有“冬是终了 ”, 是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来的意思。谚有“立了冬, 把地耕,能使土里养分增”, “冬耕深,出 黄金” 之说。 立冬日 忌讳吃生冷食物, 如萝卜 、 水果等, 否则会损伤身体。 立冬忌无雨, 有“重阳 无雨立冬晴, 立冬无雨一冬晴”, “男 人不忘秋刹地, 女人不忘夜纺花”, “地冻牛铃响, 萝卜 白 菜正在长” 的俗谚。

    20、小雪

    小雪“,气温下降, 始飘雪花。 开始农田水利 基本建设,整修道路, 开展副业活动。农谚有“千家万户 ,沫子粪土”,“ 修渠 筑坝, 天旱不怕 ”, “ 修好水渠 筑好塘,年年丰收有保障”, “修好水利, 一本万利”。

    小雪到,吃糍粑”,是我国江南水乡的一种传统习俗。每年的这个时候,大人和孩子们都会放在嘴上唠叨着:几号了,还有几天就要到小雪了,谁家的糯米碾好了,谁家的还在场上晒着呢。这时候小孩子们都很兴奋,觉得像过年似的。

    21、大雪

    大雪,因天寒地冻、 大雪纷飞而名 。“瑞雪兆丰年。”“麦盖三床被( 大雪), 头枕蒸馍睡。” 农事活动继续以 水利建设、 整修道路水渠为主, 并开始磨粉, 生产粉条、粉皮, 从事商业经营及商品 生产等活动。 农谚有“场光地净, 五沟挖通”, “薄地想丰收, 冬闲挖深沟”。

    大雪忌无雪, 俗谚有“大雪不见雪, 来年不收麦”, “今年大雪把门 封, 来年一定好收成”, “雪水化成河, 麦收不会薄”,“大雪丰收来, 无雪少吃麦” 之说。大雪时节,天寒地冻。留给人们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寒号鸟”的传说。

    22、冬至

    冬至,太阳直射南回 归线, 是日交九, 此后天气渐入严寒。有《 冬九九歌》:“ 一九二九闭 门 塞手, 三九四 九冻死鸡狗,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 耕牛遍地走。” 农业生产上, 除继续进行防冻、积肥等工作外,还要注意人畜的安全过冬。“吃了冬至饭(姜饭), 一天长一线”, 白 天将逐渐变长。 冬至忌无雨, 俗谚云:“立冬无雨看冬至, 冬至无雪一冬晴。”

    冬至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一个传统的祭祖节日。冬至是四时八节之一,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在冬至祭祀祖先的传统,以示孝敬、不忘本。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祭祖的同时,有的地方也祭祀天地神灵,供品主要有三牲饭菜、三茶五酒等。冬至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民间广泛流传着“冬至大如年”的讲法,冬至又被称为“亚岁”、“小年”,一是说明年关将近,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

    23、小寒

    小寒,进入严寒天气, “小寒大寒, 滴水成团”, “小寒冻土, 大寒冻河”。  梅花是小寒节气的第一花信,而梅花自古就是诗人们咏赞不衰的题材。咏梅诗起源于六朝,隋唐崛起,极盛于宋元,明清相继,仍余韵犹存。这些诗词或写梅品质,或咏梅风姿,或绘梅神韵,或歌梅情怀。大都立意新颖,借傲霜斗雪、不畏严寒的梅花以抒发作者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高尚情操。

    24、大寒

    大寒,进入一年中 最寒冷的时段,时在农历十二月 ,准备过春节, “小寒、 大寒、 杀猪过年”。  在大寒节气中,其间有一个对于北方人非常重要的日子——腊八,即阴历十二月初八。在这一天,人们用五谷杂粮加上花生、栗子、红枣、莲子等熬成一锅香甜美味的“腊八粥”。

    二十四节气对人体生命的影响有哪些?

    自然界一切生物都与四季二十四节气息息相关,人也不能脱离天地气息而存在。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九窍、皮肉骨筋等组织的机能活劝-无不受四季二十四节气变化影响。

    (《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里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内经素问·六节脏象论》里云:“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这些都说明人体要依靠天地之气提供的物质条件而获得生存,同时还要适应四时阴阳的变化规律,才能发育成长。明代医学家张景岳所说:“春应肝而养生,夏应心而养长,长夏应脾而养化,秋应肺而养收,冬应肾而养藏。”说明人体五脏的生理活动必须适应四时阴阳的变化,才能与外界环境保持协调平衡。这与现代科学认为的“生命产生的条件,正是天地间物质与能量相互作用的结果”的看法是基本一致的。人类需要摄取饮食,呼吸空气,与大自然进行物质交换,从而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活动。

    1.四季二十四节气和人体的关系四季二十四节气和人体关系密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四季二十四节气影响人体的精神活动我国古代医学名著《黄帝内经》里有一篇专门讨论四时气候变化对人体精神活动的影响,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对于此篇,《黄帝内经直解》指出:“四气调神者,随春夏秋冬四时之气,调肝、心、脾、肺、肾五脏之神志也。”著名医学家吴鹤皋也说:“言顺于四时之气,调摄精神,亦上医治未病也”,所以篇名叫“四气调神”。这里的“四气”,即春、夏、秋、冬四时气候;“神”,指人们的精神意志。四时气候变化,是外在环境的一个主要方面,精神活动,则是人体内在脏气活动的主宰,内在脏气与外在环境间取得统一协调,才能保证身体健康。

    (2)四季二十四节气影响人体的气血活动我国中医学认为,外界气候变化对人体气血的影响也是显著的,如《内经素问·八正神明论》里说:“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意思是说,在天热时则气血畅通易行,天寒时则气血凝滞沉涩。

    《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里还说:四时的脉象,春脉浮而滑利,好像鱼儿游在水波之中;夏脉则在皮肤之上,脉象盛满如同万物茂盛繁荣;秋脉则在皮肤之下,好像蛰虫将要伏藏的样子;冬脉则沉伏在骨,犹如蛰虫藏伏得很固密,又如冬季人们避寒深居室内。

    以上充分说明了自然界气候的变化对人体气血经脉的影响是显著的。若气候的变化超出了人体适应的范围,则会使气血的运行发生障碍。如《黄帝内经》里说:“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这里的泣而不行,就是寒邪侵袭于脉外,使血脉流行不畅;若寒邪侵入脉中,则血病影响及气,脉气不能畅通,就要突然发生疼痛。

    (3)四季二十四节气与人体的五脏活动密切相关在《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里曾明确提出“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应”的问题,即五脏和自然界四时阴阳相应,各有影响。在《内经素问·六节脏象论》里则具体地说:“心者,生之本……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肾者……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肝者,罢极之本……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此外在《黄帝内经》里还有肝主春、心主夏、脾主长夏、肺主秋、肾主冬的明文记载。

    事实上,四时气候对五脏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就拿夏季来说,夏季是人体新陈代谢最为活跃的时期,尤其是窒外活动特别多,而且活动量也相对增大,再加上夏天昼长夜短,天气特别炎热,故睡眠时间也较其他季节少一些。这样,就使得体内的能量消耗很多,血液循环加快,汗出亦多。因此,在夏季,心脏的负担特别重,如果不注意加强对心脏功能的保健,很容易使其受到损害。由此可见,中医提出“心主夏”的观点是正确的。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我国古代,对一年季节的划分,一向有四季和五季两种方法,因人体有五脏,故常用五脏与五季相配台来说明人体五脏的季节变化。

    (4)四季二十四节气影响人体的水液代谢关于这一点,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过论述,如《内经灵枢·五癃津液别》篇里说:“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意思是说,在春夏之季,气血容易趋向于表,表现为皮肤松弛,疏泄多汗等;而秋冬阳气收藏,气血容易趋向于里,表现为皮肤致密,少汗多溺等,以维持和调节人与自然的统一。

    2.不顺应“四时之法”对人体的危害所谓“四时之法”,是说人类要适应四时阴阳的变化规律才能发育成长。春、夏、秋、冬,四时自然气候的变化,与人的生命活动也是对立的两方,人体必须适应四时气候变化来维持生命活动。否则,人体生理节律就会受到干扰,抗病能力和适应能力就会降低。即使不会因感受外邪而致病,也会导致内脏功能失调而发生病变。

    《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里明确指出:

    “寒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这清楚地说明了人们在养牛中要顺应四时阴阳这个根本。

    它围绕着“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的基本观点,讨论了养生的原则,提出了平调阴阳、以合四时的理论,即主动调节内脏与外部环境的协调,才能保证身体健康。

    如果不顺应四时阴阳,人又会怎样呢?《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里说:

    “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

    这段话的大意是说:若在春天不好好养生,违背了舂生之气,体内的少阳之气不能生发,就要发生肝气内郁的病变;若在夏天不注意保养,违逆了夏长之气,太阳之气不能生长,就要发生心气虚的病变;到了秋天,若违逆了秋收之气,太阴之气不能收敛,就要发生肺热胀满喘息的病变;到了冬天,不好好养生,违逆了冬藏之气,少阴之气不能闭藏,就要发生肾气不能蓄藏的病变。

    这段话告诫人们,若破坏了五脏适应四时阴阳变化的正常规律,不可避免地要导致人体内外环境的平衡失调而发生病变,甚至危及生命。

    所以,中医养生学把适应四时阴阳看作是一切生物维持生存的重要条件。所谓“适者生存”,仍是生物界不可逾越的客观规律。

    3.春季六节气与人的生命健康(1)春季所引起的人体的生理变化春天是给万物带来生机的季节。当自然界阳气开始生发之时,“人与天地相应”,此时人体之阳气也顺应自然,向上向外疏发,其生理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①气血活动加强,新陈代谢开始旺盛中医学认为,外界气候变化对人体气血的影响是显著的,如在天热时气血畅通易行,天寒时则气血凝滞沉涩。而春天之气候介于炎热的夏天和寒冷的冬天之间,气候温和,故气血活动亦介于二季之间的状态,即春天的气血活动逐渐增加。这种情况可从脉象上反映出来,正如《索问·脉要精微论》说:“春曰浮,如鱼之游在波”,意思是说春天人体的脉搏浮而滑利,好像鱼儿游在水波之中。阳气,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即代表着人体新陈代谢的能力,阳气的生发意味着人类新陈代谢开始旺盛起来。

    ②肝主春,肝气开始亢蛊《素问·金匮真言论》曾明确提出“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的问题,即人体五脏和自然界的四时阴阳相应,各有影响。具体到春天,即是“肝者……为阳中之少阳,于春气”。此外,在《黄帝内经》里还有“肝主舂”的记载,所谓“肝主春”,即是说人体肝脏与春季相应,肝的功能在春季比较旺盛,具体表现为盱主藏血、肝主疏泄的功能逐渐加强。由于气候温和,人们的户外活动逐步多起来,因此,肝所藏之血流向四肢。春天随着气候的转暖和户外活动的增多,人们的精神活动亦开始活跃起来。这些生理上的变化,都给春天的饮食提出了新的要求。

    (2)春季有害物质对人体的影响然而,春季六节气里一些对人体有害的东西,如致病的微生物、细菌、病毒等,也会乘机而动、乘虚而人,各种病虫害猖獗,给人们造成巨大的祸害,在我国南方这种情况尤为明显。

    中医学认为,春天的气候特征是以风气为主令,而风邪既可单独作为致病因素,也常与其他邪气兼夹为病。当风邪侵袭人体后,一般可产生下述病理变化:

    一是伤人上部,如伤风感冒中常见的头项疼痛、鼻塞、流涕、咽喉痒痛等症状,又如风水一症起初也以眼睑水肿为多见。

    二是病变范围广,由于风邪善行数变,变化无定,往往上下窜扰,故病变范围较广,住表可稽留于皮毛或肌肉腠理之间,或游定于经脉之中;逆于上,可直达额顶;犯于下,可侵及腰膝胫腓等。

    三是“风胜则动”,其证以动为特点,故凡见肢体运动异常,如抽搐、痉挛、颤抖、蠕动,甚至角弓反张、颈项强直等症往往责之于风,而列为风病。

    四是兼杂为病,即指风邪常与其他邪气相兼合并侵犯人体。如在长夏之季,风邪常与湿邪一起侵袭脾土,往往町见消化不良、腹胀、腹泻等脾胃受损的症状;若与热合则方风热,与寒合则为风寒,或风寒湿三气杂至而侵袭人体,即人们常说的风热外感、风寒外感、风湿痹静等。此外,风还可与体内之病理产物如痰相结合而成风痰,风痰上犯又可引起种种病症。

    医疗气象学证实:在大风呼啸时,空气中的冲撞摩擦噪音会使人心里感到烦躁不适,特别是在音频过低,甚至达到“次声波”的标准时。科学家们已经发现次声波是杀人的声波,它能直接影响人体的神经中枢系统,使爪头痛、恶心、烦躁,甚至致人于死地。同时,猛烈的大风常使空气中的“维生素”——负氧离子严重减少,导致那些对天气变化敏感的人体内的化学过程发生变化,在血中开始分泌大量的血清素,让人感到神经紧张、压抑和疲劳,并会引起一些人的甲状腺负担过重。

    此外,大风使地表蒸发强烈,驱走大量水气,空气湿度减小,这会使人口干唇裂,鼻腔粘膜变得干燥,防病功能亦随之下降,使许多病菌乘虚而入,从而导致呼吸道疾病发生,如支气管炎、流感、肺结核等。这些疾病的广泛流行,也往往是“风助病威”的结果。故《黄帝内经》里又说:“风者,百病之始也”。

    (3)春季六节气分别对生命健康的影响①立春立春是春季的第一个季节。立春后,气候向暖,阳气始发,气温渐渐上升。立春之后,人体变化也由此开始。肝木应于春时,从立春之日起,人体少阳开始升发,肝阳、肝火、肝风也随着春季阳气的升发而上升。所以,立春后应注意肝脏的生理特征,疏泄肝气,保持情绪的稳定,使肝气条畅而不影响其他脏腑。

    ②雨水雨水时节,人体的肝阳、肝火、肝风更会随着春季的阳气升发而上升,所以更应特别注意肝气的疏泄条达。自然界一派生机,特别是南方地区,万物欣欣向荣。养生者亦须振裔精神,勃发朝气,志蓄于心,身有所务。

    ⑤惊蛰惊蛰时节,人体中的肝阳之气渐升,阴血相对不足,养生应顺乎阳气的升发、万物始生的特点,使自身的精神、情志、气血也如春天一样舒展畅达,生机盎然。饮食起居应顺肝之性,助益脾气,令五脏和平。老年人更要注意身体的保养,元代丘处机在《摄身消息论》中说:“当春之时,食味宜减酸益甘,以养脾气。……天气寒暖不一,不可顿去棉衣。老人气弱骨疏,风冷易伤腠理,备夹衣遇暖易之,一重渐一重,不可暴去。”这也即是俗话所谓的“春焐”。

    ④春分春分对人体而言,重要意义仅次于夏至、冬至,对健康也有较大的影响。

    春天高血压病多发,也容易产生眩晕、失眠等症。而且也是精神病的好发时间,所以凋摄情志颇为重要。

    人们应顺应春季生机盎然的特点,多做户外活动,调摄情志。如野外放风筝、沐浴阳光、呼吸清新空气、嬉戏玩乐,将一切烦恼置之度外,迎天顺气、随风送忧。

    ⑤清明清明时节,气候潮湿,容易使人产生疲倦嗜睡的感觉,而乍暖乍寒的多变天气容易使人受凉感冒,发生扁桃体炎、支气管炎、肺炎;春季又是呼吸道传染病,如白喉、猩红热、百日咳、麻疹、水痘、流脑等疾患的多发季节。清明以后,多种慢性疾病易复发,如关节炎、精神病、哮喘等,有慢性病的人在这段时间内要忌食易发病食物,如海鱼、海虾、海蟹、咸菜、竹笋、毛笋、羊肉、公鸡等,避免旧病复发。

    ⑥谷雨谷雨时节气温升高和雨量增多,人体在这段时间内更为困乏,所以要注意锻炼身体。

    4.夏季六节气与人的生命健康在夏季,人类为了适应大自然的变化,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一种能悉知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并能自动调节其生理活动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1)夏季所引起的人体的生理变化在夏季人的生理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①气血运行旺盛夏季主阳,是阳升之极,阳气盛、气温高,充于外表,人体阳气运行畅达于外,气血趋向于体表。此外,即使在一天之中,昼夜晨昏气温的变化也对人体气血盛衰产生相应的影响,人体的阳气“一日而主外,平旦阳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可见,人体阳气的盛衰是随着昼夜阴阳盛衰消长的变化而呈节律性变化的,这就为饮食养生的每日三餐的选择与调配提供了理论依据。另一方面,从人体脉象上也可以进一步反映出气血活动的变化。《素问·脉要精微沦》说:“天地之变,阴阳之应……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夏应中矩……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意思是指四时气候的变化,人的脉象也相应上下变动,所以夏天的脉象应合于矩之象洪大方正。夏至节后的四十五天,自然界的阴气渐渐上升,夏天的盛阳开始渐渐下降,这就是夏季阴阳升降、脉象变化的特征。

    ②人体津液外泄夏季炎热,易使人体腠理开泄、津液外泄,出汗量(汗液是指津液通过阳气的蒸腾气化后,从汗孔排出之液体)要远远大于其他季节。正常情况下,人体汗液的排泄有赖于卫气对腠理的开合作用,腠理开则汗液排泄,腠理闭则无汗。由于汗液为津液所化,血与津液同出一源(中医有“血汗同源”之说),而血又为心所主,故又有“汗为心之液”之称。夏又与心气相通,夏季多汗则易使心气涣散而不收,故夏季保存或及时补充津液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夏季进行饮食养生要充分考虑这一生理的变化,以及时达到补充人体津液外泄过多而造成的津液亏乏、阴精耗伤的目的。

    ⑤人体心脏与夏相应人体五脏功能都随四时、阴阳五行的变化而变化。《素问·六节藏象论》中具体说到:“心者,生之本……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所谓“心通于夏气”,是说人体心脏与夏相应,心的生理功能在夏季比较旺盛,具体表现在心主血脉,气血旺盛,运行畅达;汗液排泄增加;阳气充,浮于外,功能活动亦加强,精力充沛。因此,为了更好地在夏季应用饮食养生,必须把握时令与脏腑的关系,在夏季3个月里做到有目的的补充心脏所消耗的能量,以保护心气。

    (2)夏天6节气分别对人体健康的影响①立夏立夏是夏季开始的第一个节气,立夏时节应早睡早起,多沐浴阳光,注意情志的调养,保持肝气的疏泄,否则,就会伤及心气,以致秋冬季节易生疾病。

    立夏是春夏之交,是儿童发育最快的时候,所以,日常生活饮食要注意儿童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及时补充钙质、维生素及食物营养,更要注意儿童和青少年的衣着和体育锻炼。

    舂夏之交,在饮食上应注意忌食性热升发之物,以免耗气伤津;同时也不宜过早食用生冷食物,以免损伤脾胃阳气。随着气温的逐渐升高,日常食物也容易变质,夏季应避免食入不洁食物,以防发生肠道病变。

    ②小满小满时节,万物繁茂,生长最旺盛,人体生理活动也处于最旺盛的时期,消耗的营养物质为四季最多,所以,应及时适当补充,才能使身体不受损伤。时至夏日,治病用药时要偏于清凉,如菊花、芦根、沙参、元参、百合、绿豆、扁豆、山药、冬瓜之类,配伍煎水代茶、煮粥均可,切忌过于温热,损伤阴津;也不宜过于寒凉滋腻,反使暑热内伏,不能透发。时至小满,“春困夏乏”,使人精神不易集中,应经常到户外活动,吸纳大自然清阳之气,以满足人体各种活动的需要。

    芒种时节,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将进入多雨的黄梅时期。黄梅雨季,一般约为一个月左右时间,一般在芒种后数日“入梅”(“进梅”)。黄梅时节,多雨潮湿,由于湿气能伤脾胃,故此时要注意保护脾胃,少食油腻,以免外湿影响消化功能。

    其时,阳气旺盛,天气炎热,稍有不慎极易发生生疾病,如急性肠胃炎、中暑、日光性皮炎、日光性眼炎等,都是夏季的多发疾病,痢疾、乙脑、伤寒等都是夏季易发的传染病,应注意预防。

    ③夏至夏至以后,太阳逐渐南移,白昼自此逐渐缩短。但由于太阳辐射到地面的热量,仍比地面向空中发散的多,故在短期内气温继续升高。

    自夏至日至立秋后的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炎热之阶段,也是人体调补和治疗宿疾的最佳时期之一。夏至日,是一年中阴阳气交的关键。冬季易发的慢性疾病,利用夏季病情平稳时期进行调补,对治愈或减轻慢性病的复发有较好的作用。故祖国医学对冬病夏治非常重视。古书云:“春夏养阳”,即是说在夏天调补时要偏于温补人体的阳气,顺应舂夏阳气旺盛的变化,这对于易感受阴寒之气及阳虚病人尤为重要。

    ④小暑小暑时节,万物繁荣秀丽,天地气交,人们可晚睡早起,情志愉快不怒,适当活动,使体内阳气向外宣泄,才能与“夏长”之气相适应,符合夏季养“长”之机。这段时问应适当参加户外的活动。较为合适的娱乐活动如听音乐,可使人忘却夏季炎热的烦恼,音乐悠扬舒缓的旋律、节奏、音调,对人体都是一种良性刺激,能改善大脑及各系统功能,协调各系统器官的正常活动,促进血液流通,增加消化液的分泌,还能提高人的修养,“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矣”。另外,电影亦有同样的作用,但要避免过于疲劳。看完电视后,用肥皂洗脸,可以洗去电视荧屏静电荷带来的污染。但是,老人、儿童、体弱者,应适当减少户外活动,避免中暑。

    ⑤大暑大暑,正值中伏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已进入一年中最热的时期。

    由于天气炎热,食欲减退,食物选择要以清淡芳香为主,清淡易消化,芳香刺激食欲。同时,进食要定时定量,可提高胃液分泌量,增加食欲。要多饮开水,饮用时加少量食盐。适当吃些瓜果冷饮,可起到降温防暑的作用,特别是新鲜果汁,如橙汁、苹果汁、柠檬汁、番茄汁、西瓜汁、菠萝汁等。但要注意冷饮不能吃得过多,否则,冷饮刺激肠胃道内壁,减少消化酶的分泌,会发生肠胃疾病,出现食欲减退、消化不良等症状。例如西瓜,虽是一种消暑利尿的佳品,若吃多了也会肚腹膨胀,不利消化,再则小便增多,也会使人感觉疲劳,尤其是小儿、老人和有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肠胃炎、内脏下垂等气虚病人,更不宜多食。这段时间气温很高,生活中应注意不要食用变质或不洁食物,切勿生食海鲜,不吃醉、糟及炝类食物,以防消化道疾病的出现。

    5.秋季六节气与人的生命健康秋季的主气是“燥”,在人体内,肺属燥金,其气应秋。秋高气爽,空气清新,有利于肺主气、司呼吸之功能;但到秋分以后燥气过盛,与风相合形成风燥之邪,必首先侵袭肺所主的皮毛和鼻窍,若肺的宣发正常,就能很快作出应答,将卫气宣发输布至皮肤、鼻窍,使皮肤、毛发滋滋润,腠理致密,鼻窍通利,则无论何种燥邪均不能进入体内,使人们可以顺利地度过秋季。假如秋燥之气太盛,超过了人体的防御能力,或虽燥邪不盛,而肺本身的主气、宣发功能薄弱,无力适应秋季的气候变化,无力抵御外邪,则肺所主的皮毛、鼻窍和肺自身就首当其冲,会受到燥邪的危害而产生一系列的病变。

    燥邪为病,有外燥、内燥之分:外燥是自然界燥邪从鼻窍、皮毛而入,常从肺卫开始,但有温燥、凉燥之别;内燥多由汗下太过,或精血内夺,或年老液亏,以致机体阴津枯涸所致。

    燥邪为病的主要病理特点是:

    一是燥易伤肺,因肺喜清肃濡润,主呼吸而与大气相通,外合毛皮,故外界燥邪极易伤肺和肺所主之地。

    二是燥胜则干,在自然界可出现田地龟裂、禾苗枯槁、树叶焦黄;在人体,燥邪耗伤津液,也会出现一派干涸之象,如鼻干、喉干、咽干、口干、舌干、皮肤干燥皱裂,大便干燥、艰涩等等。故无论外燥、内燥,一旦发病,均可出现上述津枯液干之象。当然,内燥不限于肺,其他脏器的阴亏液竭,亦可形成内燥之证。

    在初秋七月,暑气余威尚盛,又兼雨水甚多,所以中医学将农历七月称为长夏。长夏主湿,脾主长夏,所以早秋七月以脾胃病居多。脾喜燥恶湿,湿邪留滞,最易困脾。湿为阴邪,易阴遏气机,损伤阳气,致脾阳不振,运化无权,水湿停聚,发为水肿或腹泻;何况长夏七月,天气尚热,人们喜食生冷瓜果、冰冻饮料,更助湿邪,损伤脾阳,所以秋七月易见腹满、腹泻之症。脾阳不振,不能运化水湿,水湿停聚而生痰。早秋脾伤于湿,可为冬天的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的复发种下痫根,所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秋伤于湿,冬生咳嗽”。湿性重着,外湿之邪,侵犯经络筋骨,使经筋阻痹,可出现“湿痹”、“着痹”。

    由上述可见,由于秋季气候变化复杂,不但多见其主气“燥”所引起的各种病症,还可见长夏湿邪为患所致的多种疾病,并为冬季常见的慢性病种下了病根,所以,秋季饮食养生就须针对天地变化特征、人体生理病理特点而选择相应的饮食。

    (3)秋季六节气分别对人体健康的影响①立秋立秋正值末伏前后,气温虽然开始下降,但还有“秋老虎”的威势,江南地区的气温仍可高达35℃以上,夏日的余威仍然仔在。立秋后,虽然气温仍高,但早晚气温比夏天要低一点。人们锻炼要注意,应避免在车辆过多的道路上晨练;晨练不宜过早,应在太阳升起之后;出汗后应用干毛巾擦干,或及时洗澡换衣服,以防感冒。

    立秋后阳气转衰,阴气日上,自然界由生长开始向收藏转变,故养生原则应转向敛神、降气、润燥、抑肺扶肝,这样才能保持五脏无偏。善养生者,须早睡早起,以旺生气;收敛神气,以避杀气。饮食增酸减辛,以助肝气。

    ②处暑处暑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雨量减少,空气中的湿度也相对减少,使人有秋高气爽之感。但此时燥气也开始生成,人们会感到皮肤、口鼻相对干燥,故应注意秋燥的预防,多吃甘寒汁多的食物,如各种水果、麦冬、芦根等。

    处暑时节,人们应早睡早起,以使情绪安定宁静,预防自然界的肃杀之气对人的影响;收敛神气,使情志与“秋收”相应,符合秋季养“收”之机。人体也是处于收获的时期,机体已由活跃、外向、支付阶段,转变过渡到沉静、内向、积蓄的阶段。又由于夏季人体消耗多而吸收少.故在天气稍凉之肘,应注意机体的补充,故秋天又是进补的重要季节。秋天阳气由升浮趋于沉降,生理功能趋于平静,阳气逐渐衰退,要注意起居调节,防止受寒寒。虽有时气温还偏炎热(如秋老虎天气),电不宜再多食冰糕之类冷饮食品,以保护脾胃消化功能。

    ③白露白露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气候转凉,天气偏于干燥。秋气应肺,燥气可耗伤脯阴,故会产生口干咽燥、干咳少痰、皮肤干燥、便秘等症状。这些都是秋季养生进补时应考虑的因素,“燥者濡之”、“上燥清气,中燥增液,下燥养血”,是秋天进补的重要原则。选择药物应偏于柔润温养,但又应温而不热,凉而不寒,总以不伤阴不耗阴为要。清燥救肺汤(沙参、麦冬、桑叶、胡麻仁、甘草、杏仁、石膏、阿胶、枇杷时)是重要的秋令进补方之一,对于秋燥伤津,要多吃些蔬菜、水果,如生梨、荸荠、甘蔗之类,以润肺生津,尤以柚子为最佳果品。

    白露还是风湿病、高血压病容易复发的时节,所以要注意保暖,夜晚可盖薄被,不要再赤膊贪凉,正如俗活所说:“白露身不露”,以免引发旧疾,或感染新恙。晨起外出,宜暖其服,勿空其腹,但食勿过饱,免生壅塞,不利气机运转。

    ④秋分秋分时节,秋风送爽,是人们感觉最舒适的一个时节,故在此时应多去户外活动。动静结合,调心肺,动身形,畅达神态,流通气血,对身心健康大有裨益。高雅艺术的无穷魅力,会唤起无限的生活情趣。

    ⑤寒露寒露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天气转寒,小儿、老人尤要随时留意,免受风寒。但又要注意适当“秋冻”,即中国传统保养法之“薄衣法”。“薄衣法”就是在气候开始转凉时,慢慢增加衣服来逐渐锻炼机体抗寒能力的一种方法。使人体的毛孔处于关闭状态,抗寒的能力就会大大增强,这对体弱者预防感冒极为有益。当然,“薄衣法”并非要求人去挨冻,其原则是以穿衣不出汗为度,随气温的高低和运动的强度,及时更换衣服,避免

    春夏秋冬对应的五行

    中医学里讲究“五行、五气、五脏、五味、五色”,他们彼此勾连,相互提携,相生相克。我整理了春夏秋冬四季对应的五行关系,希望大家有所收获!
    关系

    属木的时令:春季

    属木的器官:肝、胆、眼睛。
    工作过于辛苦时第一要维护的就是肝脏。因为肝是身体里集中藏血的器官,你玩命工作它就得玩命储血。

    五行本来是按肝→心→脾→肺→肾这个方向相生的,肝过劳虚弱,心、脾、肺、肾都进入波及范围,而且过劳积累的怒气也会伤肝。所以加班时的零食不妨准备一些酸味的,比如话梅。

    如果木系某个器官感觉不舒服,可以多吃一些属木的青色食物。它们对应人体的肝脏及胆。

    属木的情志:怒

    属木的味道:酸味

    属木的食物:青色食品

    推荐食物:白菜、包心菜和菠菜等各式叶菜

    属火的时令:夏季。

    属火的器官:心、小肠、舌

    心属火,这时候容易上火,心绪不宁,心跳加快,给心脏增加负担,所以夏季最重要的是养心。

    除了多吃养心食物之外,根据五行相克原理,肾克制心火,冬季好好补养肾气是个有远见的方法。

    养心最好吃些赤色食物,它们对应的是同为红色的血液及负责血液回圈的心脏,气色不佳、四肢冰冷的虚寒体质人更可以多吃一些。

    属火的情志:喜

    属火的味道:苦味

    属火的食物:赤色食品。

    推荐食物:红豆、红枣、胡萝卜、红辣椒、西红柿

    属土的时令:长夏。是指在夏天中干热过去,开始下雨的一段时间。

    属土的器官:脾、胃、口

    长夏多雨,是一年中最溼的时期。溼气过多会伤害脾胃,脾胃受伤影响食欲,所以盛夏季节我们总是没有胃口。

    这时候在饮食上就要“多甘多苦”,多吃甜的食物能补充脾气;按五行来讲,属火的心滋养属土的脾,多吃苦味强心的结果也是健脾。

    土系器官出现问题,对应的是黄色食物。脾、胃在人体中扮演着养分供给者的角色,它们调理好了,气血才会旺盛。

    属土的情志:思

    属土的味道:甘味

    属土的食物:黄色食品。

    推荐食物:橙、南瓜、玉米、黄豆、甘薯

    属金的时令:秋季。

    属金的器官:肺、大肠、鼻

    秋天最应该保养的是肺,最容易出现的病痛是咳嗽,这是五行中的精神影响。

    秋天草木开始枯萎,很容易让人感时伤月,心情抑郁。

    属金的器官:肺、大肠、鼻

    属金的情志:悲。悲属金,跟肺同源,过度悲伤就会造成肺损伤。

    属金的味道:辛味

    属金的食物:白色食品。金系食物对应的主要是肺脏,大多是白色食物。它们性情偏平、凉,能健肺爽声,还能促进肠胃蠕动,强化新陈代谢,让肌肤充满弹性与光泽。

    推荐食物:梨、白萝卜、山药、杏仁、百合、银耳

    属水的时令:冬季

    属水的器官:肾、膀胱、耳。

    外餐过多会伤肾,这可是我们最在意的器官。大厨做饭共同的特点就是油大盐大,这样更下饭更香。可是咸味属水,和肾一族,适量是有益的,过度是糟糕的,如果同时面色发黑,肾脏可能有问题。

    属水的情志:恐

    属水的味道:咸味

    属水的食物:黑色食物。这些食物对应的是肾脏及骨骼,经常吃能帮助和肾、膀胱、骨骼关系密切的新陈代谢正常,使多余水分不至于积存在体内造成体表水肿,有强壮骨骼的作用。

    推荐食物:黑豆、黑芝麻、蓝莓、香菇、黑枣、桂圆、乌梅
    五行与方位的关系
    木主东方,火主南方,金主西方,水主北方,土主中央。五行的方位是预测方位的重要手段之一。如测卦中某人临木爻,则该人多半在东方。某物遗失而临金爻,则当去西方寻之。

    初学者往往会问:为什么东方属木呢?等等。

    “五行者,往来乎天地之间而不穷者也,是故谓之行。北方阴极而生寒,寒生水。南方阳极而生热,热生火。东方阳散而生风,风生木。西方阴止以收而生燥,燥生金。中央阴阳交而生温,温生土。”

    记忆方法:南方热,故为火;北方冷,故为水;东方植物繁茂,故为西方高山峻岭、白雪皑皑,故为金。剩下的土便在中央了。
    五行与八字的关系
    1、如何计算生辰八字五行

    天干地支对应的五行:甲乙寅卯为木,丙丁巳午为火,戊已丑辰未戌为土,庚辛申酉为金,壬癸子亥为水。

    五行看性格:木主仁,火主礼,土主信,金主义,水主智。若是其中五行之一,缺少或者过旺,相对应地性格缺点,也会暴露出来。如火旺缺金,火主礼,火旺盛时,为人精力充沛,谦虚。

    有礼节。若是五行火过旺,则说明此人性子比较急躁,往往不谨慎行事,生活中易冲动,做错事。金主义,指一个人的人缘,也指义气。若是缺金,则说明为人吝啬,不讲义气,不念旧情,人缘也比较差,做事不果断,优柔寡断。

    五行看健康:金肺木肝水肾火心土脾。若是其中之一缺少,若是过旺,相对应的器官就容易出现问题。如缺金,火多,那么就要注意肺部呼吸问题,以及血液旺盛问题。要多注意预防感冒等呼吸问题,不要做过多 *** 性的运动。

    五行看婚姻:日支为妻子。若是日干支相生,则夫妻其中一方肯为对方付出。若日干支相克,说明夫妻易有矛盾发生,若男命日支宜为正财,女命日支宜为正官,则为吉。具体还需看命局整体情况。

    2、举例说明

    如某人出生于2013年3月12日9时40分,查万年历可得知其生辰八字为癸巳、乙卯、丁丑、乙巳。生辰八字五行为水火、木木、火土、木火。五行缺金,木旺。

    五行个数为3火、3木、1水、1土。出生于春季。八字身旺,为假从旺格。喜用神为正偏印、比劫。日干火过旺,其个性是敦厚朴实,但缺乏耐心,个性急躁。感情方面,天干支相生,夫妻和睦。健康方面:

    火旺金弱。多注意心脏、血液相关的健康问题,平时要少发脾气,控制情绪,以免气急攻心。

    月份与五行对照表

    ;     农历的一月是又叫做寅月、正月、初月、星月等等,对应的五行属性为木,属于立春到春雨时节,是万物的开端之时。而农历的二月有叫做卯月、花月、杏月等,对应的五行属性是木,在惊蛰与春分之间,代表的是万物复苏之时。而农历的三月我们将之称为辰月、晚春、末春、桃月等,对应的五行属性是土,是清明与谷雨时节,万物生长之际。四月我们叫做巳月、梅月、阳月等,是五行中属性为火的,也就是立夏到小满间,是花开的季节。

          到了五月,有称为午月、仲夏、超夏等,五行中为火属性,二十四节气中为芒种与夏至,是端午之日。六月是未月、荷月、精阳等,对应这五行的土属性,是一年中荷花盛开的时节。农历的七月是申月,属于五行的金属性,也是立秋与处暑之际。农历八月是酉月,又称为中秋、正秋、桂秋等,在五行中为金属性,是人们赏月与采摘桂花的时候。
          而农历九月为戌月,在五行里面属于土属性,是寒露与霜降。十月为亥月,五行当中为属水属性,是立冬与小雪之际。十一月是水属性的子月,由大雪和冬至组成。农历十二月是丑月属性为土,大致为小寒与大寒时节,月份的属性以及对应的生肖并非按照顺序安排的,而是根据其对应的特性来定。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家在公租房生活网》系信息发布平台,家在公租房生活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相关推荐

    • 怎么看八字财运好不好,八字四柱无财是巨富

      如何通过八字看今后的财运怎么样一是从八字看哪个阶段财运好。八字中分年柱(出生年的干支)、月柱(出生月的干支)、日柱(出生日的干支)、时柱(出生时的干支);年柱代表少年时期(约指20岁前),月柱代表青年时期(约指20岁到45岁之间),日柱代表中年时期(约指45岁到65岁之间),时柱代表老年时期(约指6

      2023年10月2日
      00
    • 甲木成格局的八字,甲木身弱见水就发

      八字甲木人富贵格局 甲己合土有钱财甲木生于丑月格局八字,男,出生公历1986年1月八字里的成格是什么意思成格八字上等八字富贵女 甲木甲木生人,支成火局,可许假贵,戊己一透,可成富贵。这什么意思?八字甲木人富贵格局 甲己合土有钱财 在对一些命格进行研究的时候,会发现命中的一些格局是自带富贵的

      2023年9月26日
      00
    • 施凝沈宗询

      小说《施凝沈宗询》,由作者施凝独家倾力所创作完成的,文里的代表人物有施凝沈宗询,小说内容梗概:她是跟沈宗询回来的,沈宗询一早离开,她便由老宅的司机宋伯送回家,但沈忆箖送她,她工作忙,现在到城里了也就不用她送了……

      2024年1月10日
      00
    • 行业标杆

      都市生活小说《行业标杆》,由网络作家“浮水之子狗”最新编著而成,书中主角包括贺强君方等,叙述一段关于仇恨和爱情的故事,故事内容简介:不过国内的路亚佬,相比台钓佬,还是太少了。但贺强相信,随着他的产品爆火,这帮穷逼们,会知道什么才是好东西,并且还会发布测……

      2024年2月10日
      00
    • 退出娱乐圈后该行算命了

      精选的一篇现代言情文章《退出娱乐圈后该行算命了》,在网上的热度非常高,小说里的主要人物有姜清姜月,无错版非常值得期待,作者九溟,文章详情:但是听得多是一回事,亲眼看到又是另一回事,更何况节目还没有正式开拍就遇到这种事情,晦气。……

      资讯 2023年9月15日
      00
    • 周易面相大叔,周易面相图解

      到哪儿找周易面相大叔周易男人面相痣图解女生有虎牙代表什么周易算命看面相责任心重的男人特点短寿之人都有哪些面相特征?到哪儿找周易面相大叔我就是传说中的周易面相大叔。《经兴》是朱目清无生介绍中国古代文字、历史、哲学经典的启蒙读物,内容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

      2023年9月20日
      00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关注微信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296358331@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